盲目上马,“一窝蜂”致产能过剩
事实上,除了海外市场的影响外,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也是导致寒冬期来临的重要原因。
以浙江为例,该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0兆瓦以下。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截至目前,国内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不少小企业出现倒闭或者停产,一些早前规划的项目也被迫放缓。
南玻集团总投资约11亿元的河源项目,原计划于12月16日点火试运行,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整个项目放缓。南玻集团一内部人士表示:“至于什么时候复工要看市场情况,因为行业不景气时,盲目扩大产能对公司经营也不好。”
保利协鑫一位高管表示:“目前供过于求起码有一倍多,全球市场需求在20GW左右,产能却达到40GW至50GW,多余的20GW只能淘汰。”为求利益,盲目上马,不从长远考虑,一直是光伏行业的隐患,欧债危机加速它的爆发。
业绩下滑,市场复苏乏力
多重压力下,进口多晶硅10月份单月价格下降27%,组件价格下降20%。使得国内光伏概念上市企业的三季度业绩普遍出现下滑。从近日公布的三季报来看,截至上月底,共有24家中国光伏发电概念股披露了三季报,业绩同比下滑8家,环比下滑的则多达16家,约占已披露家数的七成。
以拓日新能为例,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晶体硅光伏发电电池及组件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产品毛利率持续下降。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867.54万元,同比下滑10.94%,1月至9月合计亏损3941.17万元;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12151.34万元,单季亏损4764.31万元。
业内人士预测,受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等国际经济形势影响,预计四季度组件价格还将下跌,光伏中游的电池和组件厂商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第四季度行业不景气状况难以快速恢复。
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表示,国内在境外上市公司要抱团利用国际的法律和资源优势应对。但最重要的还是国内的市场要启动。不可否认,9月份出台的上网电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赶在今年底拿到高上网电价,纷纷加快电站建设,使得国内订单略有上涨,但这相对于国内光伏产品巨大的生产力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欧洲等海外市场仍将是国内光伏企业的主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