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在欧洲光伏太阳能产业繁花似锦时,国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商为了能够控制原材料成本,与上游(多晶硅及硅片)企业签订了大量的长期供应合同(下称“长单”)。然而,近一年来光伏市场低迷引发硅片价格暴跌,长单就成了烫手山芋。
陷入“毁约泥潭”
不久前,无锡尚德宣布,终止与美国多晶硅及硅片巨头MEMC早年签订的十年采购合同,该合同有效期为2006年至2016年,尚德将为此赔付2.12亿美元的相关费用。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等生产,是国内光伏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之一。
“没有人愿意毁约交巨额赔偿金,但是继续履约可能会被拖死。预计在接下来的5年内毁约能为尚德电力省下大约4亿美元成本支出。”分析者指出,前几年,多晶硅的奇缺和太阳能电池市场的火爆,将多晶硅的价格捧高到每公斤500美元的天价。下游企业通过签订5—10年的长期合同,锁定原材料价格以防止“断粮”。5年前,尚德与MEMC签订协议时,MEMC给尚德40美元/片的硅片价格,相当于当时市价的一半。如今,这个价格是3美元/片左右。
尚德的毁约,似乎撕开了一个口子,陆续有光伏企业表示“不排除毁约的可能”。晶澳公司就表示,如果现行价格严重低于长期合同价格或者无法通过重新协商获得满意的采购价格和数量,公司有可能终止履行采购合同。此外,苏州阿特斯、常州天合等多家光伏组件、电池制造商,均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热衷现货采购
“价格的走软、市场需求变弱以及多晶硅产能的扩张,都引发了‘长单’模式的崩溃。”福建省爱民光电董事长陈华升告诉记者,下游企业如不重议“锁定价格”的长单,会因现阶段市场价和前期锁定价的严重背离,垫付两者的巨大差价。不过,陈华升告诉记者,由于泉州光伏企业发展较晚,在多晶硅高价格时期签订长单的企业并不多。
“鉴于原材料价格下滑走势较为明显,如果延续一贯的长单模式,等于将自己绑住。”泉州豪华光电林文须告诉记者,按理说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下跌对下游企业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整个光伏市场都不景气,下游产品销售市场也非常低迷,价格一路走低。“现在我们在采购价格和采购量上都需要仔细考虑,目前采购的货源基本上都是一月一签,或者只签订半年到一年的量,不签订价格。短单可以增强企业规避原材料价格大幅走低带来的损失。”
与林文须一样,陈华升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爱民光电主要从浙江、江苏等地购买硅片,现在也基本上按照市场价格采购现货。
价格或趋理性
不过,有人担忧,未来倘若多晶硅价格走高,短单或者现货购买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冒险。对此,企业主们持乐观态度:从整个行业来看,降价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原材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无形中将多晶硅的价格推向高位。而随着国内多晶硅企业相继投产,行业的价格被慢慢拉下来,趋于理性。
据了解,在中国,2006年多晶硅总产量只有287吨,市场需求上万吨,很快价格飙升到了300美元/公斤。而随着国内企业的投产,仅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就超过了4万吨,较2009年增产超过200%,全球占比超过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