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陷入污染门而停产的晶科能源昨日宣布,海宁工厂恢复生产。就在一个月前,这家专门从事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公司,因排放的液体污染了工厂附近的水路而引发了当地的一起群体性事件,也在一夜之间让人们对新能源产业背后的环境问题产生警惕。有专家透露,虽然新能源在最终的使用中不存在或仅有少量污染,但在新能源的开发、转换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新污染”。
新能源污染事件引发的思考
9月15日,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红晓村的500余名群众聚集在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门前,就环境污染问题讨要说法。因为就在不久之前,该公司废弃物中的化学物质冲到公司后面的小河里,导致河水氟离子超标了10倍。舆论重压之下,该公司被迫宣布停产。而实际上,今年4月,海宁市环保部门就已发现浙江晶科能源公司“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部分污水进入雨水管道,并对该公司发布警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晶科能源五个月前还被德国清洁技术研究所评为“2011清洁技术驱动者”。而且实际上,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新能源与清洁技术、环保、可再生等词汇的确画着等号。
“人们对此存在误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专家指出,新能源的污染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虽然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较少,但设备制造、开发环节的环保问题却不可小觑。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以新技术为基础,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以太阳能为例,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一向被视为前景大好的绿色产业,但是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却屡遭污染质疑:国内大部分厂家生产多晶硅,随之产生的大量有毒副产品四氯化硅难以回收处理。而处在产业链下游的电池组件产业,由于在制作环节大量使用氢氟酸,每天也会产生大量的含氟废料。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污染和高耗能产品。在生产多晶硅时,会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氢,这是两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其再利用的成本昂贵,目前有一半的中国企业因为经济问题而未装设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再加上多晶硅电池的先进生产技术被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垄断,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这些都导致我国多晶硅行业污染控制水平较低。所以,目前太阳能光伏产业某些生产环节的污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在全球约占90%。截至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作为光伏大国,我们却正在承受着光伏制造业带来的巨大污染压力。甚至有中科院院士直言“生产太阳能产品把污染留在了中国”。
此次晶科能源的“污染门”事件,更是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行业环境问题的诸多质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