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的光伏产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李俊峰:基本上中国的光伏企业都是在中下游,上游硅材料方面受制外国比较大。中国企业在装备制造这方面有比较优势。比如说人家做一个兆瓦需要三年,我们可能一年就做出来了,我们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技术方面大多控制在国外,也就是“两头在外”的情况,技术市场都在外国。
现在光伏发展需要补贴,还没法实现自由竞争,毕竟光伏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成本进一步下降才能够实现均价上网。目前降低成本主要有三大途径,第一是规模,规模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比较集中,以此形成下降,但是这种自然的下降是有限的;第二是技术装备的进一步竞争,就是说如果市场里只有一家企业,他是不会卖的便宜的,如果有三五家出来,价格就会下来;第三就是通过原材料的成本下降。
目前原材料的进口量占国内需求的一半。同时,国家也在不断的加强硅材料方面的科研投入,但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短期内很难改善这个局面。现在基本上还是从国外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去创新。在技术层面受制于人的情况比较明显。
记者:在欧洲政策调整后,很多中小企业面对市场的相对萎缩,为了赢得市场而采取了“价格战”的方式。光伏产业目前价格竞争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李俊峰:光伏产品的成本确实相对比较高,还有一个方面是过去的利润率比较高,现在的情况是要把这个利润率给降下来。多晶硅原来是20多美元一公斤,后来卖到70多美元一公斤,现在市场的形势又逼着企业降价,这就宣告了光伏企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产能扩张太快了,市场相对小了,首先供应商这里要降价,生产厂家卖不出去,本来就一家卖,现在有两家卖,那这两家就开始相互降价了。如果一定要说有一个降价的源头的话,就是产能多了。这就是一个行业的竞争问题,不是产能过剩了,企业毕竟都想往前发展,都想增加市场份额,那么就要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和老的企业竞争就要卖的便宜,才能获得市场。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作为WTO成员国。利润的下降和上升都是市场的问题,至于一些企业受伤,是没有理由保护这样的企业的,企业要接受市场考验。
记者:光伏发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样就出现了标杆电价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所面临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有的企业在招投标中甚至拿出了很低的价格。
李俊峰:标杆电价这个问题慢慢来,中国正在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的标杆电价和招标电价还在定型,毕竟中国的光伏项目还比较少,目前还没有标杆电价。招标电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价格,像敦煌项目的1.09元就是招标电价,其他地方还有1.15元的,别的价格也有,要达到有很明确的价格水平阶段中国还不着急。至于在敦煌招标项目中,英利抛出的0.69元标价,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
记者:上半年,意大利政府关于光伏产业的政策摇摆不定,致使不少中国企业的光伏产品在运往意大利后积压在港口,这个情况背后有什么因素?
李俊峰:这和意大利政府是没有关系的,这多少是我们自己的企业造成的。因为不是现价交易,是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算的,现在市场价格下降了,压一天就降一分钱,为什么不压呢?简单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的问题供,供求关系问题太复杂了,市场是捉摸不定的,是经常风云突变的,也是有风险的。就像现在油价突然又降了好几美元,但是它的技术并没有进步,它的成本并没有下降。具体到这个压港的事情并不是特别大的事件,就是一个商务条款的问题。我们也有这样的事,之前在铁矿石的问题上我们和力拓打得那么僵,就是因为08年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下降的时候我们厂家都不履约了,因为当时和力拓签的协议是到岸价,到岸结算,所以中国的企业就不卸货了,对方的铁矿石滞留海上,使力拓亏损严重。后来力拓就不签长单只签现价,因为签长单有被撕毁的风险。这次发生在意大利的事件也是这样,这是商业合同的问题。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订单采取这种权宜的办法,平时自然没事,但是一旦有变动,当然就是造成这种压港了,大的企业就没有这种问题。市场是捉摸不定的,说不定明天又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