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奖”是我国政府为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设立的荣誉奖项。因在帮助中国企业引入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法国籍太阳能光热技术专家丹尼尔·鲁贝克日前在京获得了这奖项。
这位已在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公司工作3年的专家在领奖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进步非常快,许多产品已不输于国际顶尖企业。”
鲁贝克在中国的感受,生动折射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近来的迅猛发展。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一行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太阳能热利用要真正形成惠及千家万户的巨大产业,诞生登临世界舞台的中国品牌,还需跨越诸多现实困难的门槛。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短缺制约,能源方面专家指出,开发国内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缓解能源紧张的“阳光”之途。
相关资料显示,建筑耗能占我国总耗能的30%左右,而生活热水在建筑耗能中的比重是18%。当前我国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其中99%是没有应用太阳能的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其中95%是高能耗建筑。“让太阳能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节能意义重大。”力诺瑞特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文哲亮说。
此外,我国工业热能占社会总能耗的60%,供暖、制冷占建筑能耗55%,因此,将太阳能延伸至采暖、制冷、中高温应用领域,前景广阔。
近年来,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太阳能热利用以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科技部制定的《2020年科技发展纲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均对太阳能产业重点研发项目提出要求和部署。
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推动了中国本土太阳能企业的快速长大。2008年底,太阳能光热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中心落户力诺瑞特公司,目前该公司太阳能毛坯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1%,集热管占国内高端市场份额的70%,太阳能热利用综合实力居行业第一位。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市场的30%,我国已成为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
大市场背后的尴尬
尽管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强。“虽然有着76%的世界保有量和每年32%的增长率,但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我们还只能算小学水平。”文哲亮说。
在欧洲,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包括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中、高温供热系统与工厂供热系统结合的大型太阳能利用工程,各种场所的供应热水、取暖、空调制冷和海水淡化、热发电及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干燥系统等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产业化推广应用。
但目前,我国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基本处于低温利用阶段,产品多集中在低温生活用水上,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中高温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太阳能热发电等一系列大规模开发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途径,还都只是处于尝试阶段。这种状况,使不少国内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现在全国有几千家企业,前十位企业市场占有率相当低。此外,行业缺乏必要的联合与沟通,部分厂商短视行为严重,品质低,服务差,这些都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文哲亮说。
产业腾飞仍需政府助力
“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政府应扮演积极的角色。”鲁贝克说。“以建筑物为例,与德国等欧盟国家相比,中国在规定建筑物使用新能源的硬性指标和补贴方面还存在差距。”他指出,在德国,政府规定若新建建筑使用新能源比例达到标准,则可享受25%的补贴,这些补贴以现金的形式返还给房地产开发商;在修缮房屋时,对建筑物使用环保能源则有严格的硬性指标以及补贴标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其实施。中国虽也涉及到这些补贴和硬性指标,但没有形成系统,执法也存在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中国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快对上述问题加以明确。”
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9月初宣布,美国能源部已决定为太阳能产业提供5.35亿美元贷款担保,位于加州北部的一家太阳能公司将获得这笔贷款。加州政府将把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加州使用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33%。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今后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从中低温向中高温转变,也就是从民用向工业转变,扩大市场。最终走向世界舞台,树立中国太阳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影响力和牢固地位,完成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二是太阳能和建筑一体化。”文哲亮说,而不论是从哪里突破,最终都要改变粗放模式,实现从代工厂向品牌运营商的转变。
为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根据7月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不过有专家同时表示,在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方面,必须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才能持久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编辑:xiaoyao)
相关链接:
鲁贝克:硬性指标才是普及太阳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