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能源战略规划逐渐浮出水面。
曾经作为中国新能源发展先锋的上海市正试图寻找那些丢失的领地,一场或将影响到未来上海市经济布局的巨大“新能源战略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而其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将成为上海“两大中心”确立后,发展未来经济的“第三极”。
编辑了解到,由上海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的,一场全面深入上海市本地新能源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调研,从3月底开始低调进行。期间历时达1个月。此次调研几乎囊括了上海市新能源领域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所有重要企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企业发展状况。
上海市发改委一位内部人士对编辑透露,发改委能源处的相关负责人最近两个月都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四处调研,就是为准备新能源产业政策的事情,同时也已经向上海市政府做了数次汇报,不过具体的方案还未出台。“3月下旬,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到我们这里了解公司和太阳能行业的情况,其中也包括经委的相关负责人。这次是对上海市新能源全面的调研。”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新能源协会会长朱元昊对编辑表示,年内市政府应该会有一个产业政策出台,整体考虑怎样把上海的太阳能和其他的新能源发展起来。
一般我们所说的“新能源” 包括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石油替代等,不过其中太阳能占据这些新能源体量的90%之多,实际成为新能源产业化的绝对主力,围绕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新能源发展的重点。
“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对于上海的新能源发展尤其是太阳能发展现状很不满意。”在5月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光伏展期间,欧瑞康太阳能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孙海燕对编辑透露。另外颇为重要的是,在太阳能发展方面,上海市实际已经敲定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技术,这对于产业支持和引导尤为重要。朱元昊也对编辑表示,“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确实对薄膜太阳能技术很感兴趣,我们现在也正在攻坚发展这项技术。”
现有机制约束产业发展
“上海市目前太阳能的装机量还不到10MW(1MW等于1000千瓦),这其中还包括世博会的4MW,还有之前临港新城0.2MW、崇明项目1MW,上海的太阳能发展很慢。”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教授魏光普对编辑表示。
接受编辑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对上海市光伏产业“起步最早,发展缓慢”的状况感到惋惜。魏光普对编辑表示,上海发展太阳能的主要两家公司——交大泰阳和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01年就正式成立了,但因为其主要是国有股份,整体投资不可能很大,造成发展缓慢。
2008年底,全球太阳能产量是6100MW,中国产能占到了2000MW,其中大约有800MW是江苏的。其中,上海市太阳能电池总产能是200MW,上海最大的太阳能企业交大泰阳也只有100MW。
与此相对应的是,几乎与交大泰阳同时起步的尚德太阳能今年初太阳能产能已达到1000MW。这正是因为其打通了资本市场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2008年全球光伏企业产能前10排名中,中国大陆有3家,分别为排名第三的尚德电力,还有河北的英利和晶澳。但在前25名里没有一家上海企业。
朱元昊对编辑表示,“没有和资本市场对接,这是我们发展缓慢最大的问题,现在的体制下很难做,需要靠资本撬动其发展”。
灵活的机制和庞大的资本,正是最近5年太阳能产能极速膨胀甚至过剩的最大推动力。据一位业内人士对编辑介绍,在2005年前后,投入一条多晶硅生产线只需要4000万-5000万元,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民营企业因为机制灵活已经做起来了一批,现在太阳能产业是民营企业的天下。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交大泰阳背靠上海电气集团,但是因为其国企机制的死板,另外上海电气有8家上市公司,无暇考虑到这一块的长期战略发展。
交大泰阳的发展受限,成为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典型。
就在去年12月30日,上海电气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1.38亿元的价格,挂牌出售交大泰阳36%股权给盐城市东投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其还剩余25.35%的股权。实际上,交大泰阳在上海电气的利润中占比不到0.5%,那次股权出售后不再将交大泰阳纳入合并报表。
朱元昊对编辑表示,原来他们的控股股东上海电气是要退出来的,但是现在的受让方盐城东投会有变化,原来的协议已经作废,有另外的公司接收。
一位消息人士对编辑表示,交大泰阳的资产实际上随着上海市政府现在新能源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不可能转给外省企业,并且其肯定会受到上海市政府重点扶持,会对其作另外的安排。预计这个安排很有可能是转至在上海国资新能源平台的上海申能集团旗下。不过,上述消息并未获得涉及的几大主体确认。
“十万屋顶计划”的带动
在3月底,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最高补贴标准分为20元/瓦和15元/瓦,财政部后续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被称为“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接受编辑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太阳能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成本,这当然是能够极大推动太阳能产业应用的实质性政策。”
“太阳能在此之前是奢侈品。”据了解,早期太阳能每千瓦装机成本是6万元,同期火电成本是在0.5万元,太阳能电价是6元/千瓦时,而火电的成本只有0.3元/千瓦时。
“没想到中央财政会突然出台这个政策。”朱元昊对编辑表示,如果政策正式落实出台,投资者就会对太阳能发电有兴趣了。
魏光普给编辑算了一笔账,现在太阳能随着多晶硅成本的下降和规模效应,装机成本在30元/瓦,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是1W每年1度电,使用寿命是25年。那么按照现在的成本,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实际投资肯定是亏本的,但现在20元/瓦的补贴,10年就能够收回成本。
不过截至目前财政部并未具体透露补贴资金总量多少,有说法表示总金额只有4亿元,但这并未获得官方认可。孙海燕对编辑表示,现在项目申报实际上是一哄而上,金额并不会太大,这实际更多的是国家对发展太阳能光伏的一种信心支持。地方政府肯定也会根据各地的财政状况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相信是一次机会。
朱元昊对编辑表示,据了解这个总量确实不大。4月底有个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他们准备投一家学校的项目。估计建委和发改委都会有后续政策出台。
对于上海市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实际上在去年初为配合世博会和应对能源的紧缺,上海就启动了一项名为“十万屋顶计划”的工程。根据初步规划,每户家庭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将达3千瓦,“十万屋顶”完全投入使用的话,将产生3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魏光普对编辑表示,3千瓦意味着完全能够满足一个三口之家1年的用电量。
不过这项工程截止到目前推行得并不顺利,并没有按照世博会之前既定的目标完成,这一切仍然因为成本过高的问题。
魏光普大胆建议,按照上海市目前的状况,近几年每年发展50MW太阳能,每瓦补贴10元,这样每年的政府财政支持是5亿元,这笔钱上海市政府完全能够承受。接受编辑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发展太阳能一切取决于政府是否支持。”
“事实上,上海市这几年对于新能源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上海太阳能领域业内人士异口同声地对编辑表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编辑表示,这使上海错失了良机。
朱元昊也对编辑坦言,上海太阳能确实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另外,也并没有像江苏那样有政策的扶持。
魏光普对编辑表示,从去年底起,市政府就新能源发展已经开了不少的会,不过目前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出台。
实际上在去年9月,上海市发改委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其中“100千瓦及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大型光热利用项目”作为在列范围,提出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扶持方式。不过,据编辑了解,该政策不仅规模太小、支持力度不够,实际上也无法解决产业化更大发展的问题,其间并未引起中大型企业的兴趣。
上海的太阳能产业链
近日有消息表示,我国正在制定《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除核能外,风能和太阳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受益行业。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日前在一论坛上表示,通过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措施,实现2020年1000万千瓦甚至2000万千瓦是完全有希望的。而原有规划中,太阳能发电总容量的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整个光伏产业界都在翘首以待。现在上海市要动真格的了,这不仅仅是上海市政府最高层用1个月时间充分调研表现出的姿态问题,更是已经在太阳能技术产业中做出了自身的选择方向。
目前,太阳能光伏领域有着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其中分为多晶硅技术和薄膜太阳能技术两种,而据编辑了解,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已经表态“要支持发展薄膜太阳能技术”。
据了解,薄膜太阳能在技术原理上区别于目前占市场份额90%的多晶硅技术,其只用到极少量的硅,主要原料为玻璃、甲硅烷等工艺气体,更容易降低成本。除工艺气体外,原料基本都可实现国产,且不会受到多晶硅价大涨大跌的影响。
上海的光照时间一年约2000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为4600兆焦耳/平方米,属于中等条件,就目前这样的情况,1瓦太阳能电池1年能发1度电,1平方米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约有150瓦功率。在上海空间相对狭小的情况下,充分与建筑结合发电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学文对编辑介绍,多晶硅能够更好地和建筑结合,其透光性强,受天气影响小,惟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单位面积的能效比起多晶硅技术偏低一些。不过现在的薄膜+组件的能效转化也已经达到7%-9%,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编辑表示,实际上目前上海市新能源已经有了一个整体规划的蓝图,内部也已经多次开会讨论过。其中对上海市各区的太阳能产业链做了设想,其中闵行区作为传统的太阳能产业集群地,今后将重点发展下游的薄膜和组件的集群,在浦东发展一些上游的设备。
包括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以及国内的多家上市公司,都已进入该领域,尚德更是把薄膜电池基地建在了上海,而联想投资、IFC也有薄膜电池项目的投资。
孙海燕对编辑表示,上海在发展薄膜太阳能方面实际上是具有优势的。比如,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和液晶有一定的共通,上海在这方面具有人才储备,同时在金融环境、销售市场上都存在优势,只要政府能够予以政策支持。朱元昊对编辑表示,“上海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优势,我们也在积极进行发展薄膜太阳能方面的准备。”
对于上海市未来太阳能产业发展规模的问题,魏光普认为,目前上海市的太阳能光伏产能是在200MW,另外,比如尚德在浦江有一个60MW的薄膜电池产能,再加上其他几家主要太阳能企业的扩产,上海市最终能够达到500MW的产能,这就已经是可期的比较好的阶段性目标。
新能源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整个光伏产业从未有今天这样的兴奋,好像全球金融危机的冬天早已过去,如沐春风。正在火热举行中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光伏展”几乎聚齐了国内外所有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在光伏展上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20元/瓦”补贴的事情,实际所有人都清楚这笔资金并不会太大,但是看到了“政府支持的态度”。
目前,包括风能、太阳能在内的所有新能源都面临着成本高昂、无法与传统能源直接竞争的问题,惟有靠政府的支持才能发展生存。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似乎正在决定新能源的命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已经明显为代表明天的新能源留出了位置,而有关于新能源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即将出炉。这些,怎能不让业内兴奋?
在这群欢呼雀跃的人群中,上海市这个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城市或许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4万亿元中绝大部分纳入基础设施投资“大饼”中,上海因为其产业结构问题实际并未分到多少,那么代表未来的“新能源”成为继“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之后,让上海市高层颇为看重的事情。
上海在新能源方面已经下了决心,上海很在乎。
不过,过于在乎,那就很有可能造成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让人太容易看见,更何况是需要政府直接扶持的新能源。那么,政府在市场化和政策化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成为上海市政府推动新能源的考题。而对于上海市数家新能源龙头企业和业内专家,在接受编辑采访时也表示出“对于上海市出台政策抱有极大的期望值”。
(编辑:xiao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