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兴业太阳能)登陆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主板,兴业太阳能当日盘中最高价1.43港元,较上市价1.05港元高出36%。全日成交量1.01亿股,全日换手率达到168.33%。
“没想到公司上市规模不大,却受到香港市场投资者的追捧,在香港的认购近70倍。”该公司董事长刘红维难掩喜悦之情,欣然与《融资中国》分享他所经历的一幕。据香港联交所披露,此次兴业太阳能共发售6000万股,每股招股价为1.05港元,上市后,兴业太阳能的总股本将增至4.28亿股。据认购结果,兴业太阳能的国际配售部分获适度超额认购,而在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则获得约69倍的超额认购。
由于香港公开发售认购反应理想,兴业太阳能甚至启动了股份回拨制度,将分配至香港公开发售的股份由原定的10%增加到40%,即在香港公开发售2400万股,按招股价计算,香港公开发售的股票约可集资2800万港元。
逆势IPO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企业上市进程普遍放缓。兴业太阳能招股过程也非一帆风顺,早在2008年9月,该公司就已经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突然而来的雷曼兄弟倒闭等一系列事件令整个资本市场日趋低迷。“我们没必要再等,我们上市不是为圈更多的钱,而是为了建立企业品牌,扩大海外市场。”刘红维说。严格的讲,兴业太阳能是2008年12月31日正式上市, 2009年1月13日上市挂牌交易,因此,兴业太阳能应划归为2008年的上市公司。
为何选择逆势IPO? “IPO之前我们就分析了上市的利弊,2009年的大型国企和大型公司的市场前景普遍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兴业太阳能所面对的国内外市场却影响微乎其微,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是个机会。比如中国投资加大铁路建设,海外市场更为推崇的是光伏建筑一体化,而不是竞争激烈的建筑传统幕墙,这正是兴业太阳能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刘红维如是说。
“而在与海外市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提出如果兴业太阳能是上市公司,信用度高,实力雄厚,未来将有更大的业务合作,这也成为兴业太阳能是否在市场低迷时期考虑IPO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兴业太阳能选择逆势上市,建立上市平台,不仅是为了融资,更为了扩大海外市场提供强大的品牌支持。”
“而兴业太阳能将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是其核心技术,随着市场的增大,逐年竞争激烈,要始终领先,就必须保持研发领先。以前是非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现在成为上市公司就可吸引更多的中外人才,将研发提高到更高水平。”
“2007年,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中国香港的资本市场都是一片繁荣,此时的兴业太阳能公司的太阳能业务业已开展,市场预期也一致看好,预测香港股票能达三万点。如果按当时市场去IPO,半年后的资本市场就一路下滑,结果可想而知。”资本市场的变化莫测令刘红维至今心有余悸,随后兴业太阳能的IPO计划定于今年年初或去年年底发,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定价不可能太高,而且还要留给投资者有赚钱余地,否则定价太高,对将来公司发展再做融资也是不利的。
早在香港上市之前,兴业太阳能的投资人也曾考虑过去新加坡交易所(下称新交所)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上市,“我们也可以去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但很早我们就重组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如果到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还要重新做股份制改造,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手续。”刘红维讲。
后经董事们深思熟虑,分别于2005年10月和2007年10月放弃了新交所上市计划和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计划。他们认为首先香港股市有更好的市场气氛;其次,香港上市公司股份具备更佳的流通性;第三,中国企业在香港股市有更高的知名度;第四,预计更高的集资金额,以及香港实施较低的管理及维护成本。此次香港认购高达几近70倍的超额认购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但以低于4倍的市盈率的发行价所带来的回报却未必尽如人意。
引进PE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三要素,PE的投入在财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在企业发展基本成熟、人力也够的情况下,财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我们毕竟是民营企业,起步并不高,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在关键时刻,这些PE的介入,两次引入的风险投资对于起步不高的兴业太阳能来讲,就相当是给了一个支点,一个杠杆,令兴业太阳能有今天的快速发展。”刘红维心怀感恩。
2003年春节,在富友富勤融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唐唐的建议下,刘红维与其同去新加坡私募现场,并推荐兴业太阳能。随后,唐唐为兴业太阳能提供行业战略管理咨询等服务,协助其进入资本市场,先后去了香港等各地与投资方接触,而在引入后续的两轮风险投资之前,刘红维与唐唐就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唐唐以3百万元人民币获得当时的珠海兴业注册资本6%的权益。实际上,这是自2000年3月以来兴业太阳能完成公司高管MBO后所发生的第一次股权转让。
2004年,Cathy Way、SIIS Investment(No.13)、New Wave、China Venture等成为第一轮投资方,投资250万美元;2007年5月,以智基创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基创投)为首的PE成为第二轮投资方,入资800万美元, 智基创投旗下IP Cathay(智龙基金)出资350万美元,其他Asset&Ashe Management Limited旗下的Asset&Ashe以及华鸿创投(VinceraCapitalManagementCo.,Limited)旗下的HuaVII 、VGC I两家投资基金也同时跟投了该项目。
由于兴业太阳能自身的基础管理扎实,加之两轮PE资金的到位,迅速加快了兴业太阳能的业务转型和实力的提升,并最终在港交所上市。
当智基创投到兴业太阳能做尽职调研时,除了考察其经营业绩等,还对团队管理层进行调查,兴业太阳能的核心团队,孙金礼、谢文、熊唐和刘红维4人同是大学同学和校友,他们的专业背景都是学无机材料学。刘红维用当时流行的“三个代表”形容其核心团队的构成:代表了相同的教育背景;代表了相同的经济基础;代表了相同的文化理念。
风险投资看重其团队稳定的缘由由此可见一斑。无论是唐唐还是智基创投合伙人、兴业太阳能董事史煜都认同兴业太阳能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以及他们都是专注于新能源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的专家。而且从近几年的业绩来看,兴业太阳能主要依靠自身盈利滚动发展,并没有依赖大量的外部投资,显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财务风格。
而兴业太阳能选择投资方的标准就是希望投资机构对新能源市场有所了解,这样双方谈起来就可以更轻松、更深入。刘红维尤其提到了智基创投对新能源技术了解非常清楚。
据刘红维介绍,兴业太阳能基本是按计划引进资金,2003年就确定未来3-5年上市。当然,他们自己很清楚,这也是他们引进PE时的一个条件,兴业太阳能在条件成熟时要上市。“因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就是企业做IPO,他们并不愿长期做我们的股东。如果企业发展的好,后进入的智基创投等实力相对大一些的PE,他们愿意持有的时间较长些,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了。”
“新能源是个朝阳行业,只要公司稳健发展,PE不会一上市就跑掉,他们大多数短期内不会出手。”刘红维介绍。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对PE并无禁售期一说,但在兴业太阳能和PE们的协议里,却增加了一条6个月的禁售期。“这是对新投资者的承诺,若PE上市就卖,投资者就会有所顾忌。因为PE是我们最早的投资者,对我们了解更多,他们有意向进来之前就做了全面的调研,而公司IPO时的路演只是让新进的投资者对兴业太阳能大致了解,不可能有PE们深入,这是为了让未来的投资者更放心所达成的共识之举。”此举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香港69倍的超额认购却颇令双方都为之松了一口气。毕竟在他们前一天挂牌的海峡石化控股有限公司只超额认购了2.11倍,并于上市首日跌破了发行价。
转型太阳能
当时在香港做路演,一说太阳能就被认为是做太阳能电池板。在刘红维看来,太阳能已面临投资过热,在中国最多是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但发电方面就没太多企业在做,尤其是做大规模、大型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太阳能应用才刚刚起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成立于1995年8月的兴业太阳能,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玻璃幕墙设计、装配及安装方面的领先服务供应商。近几年兴业太阳能实现业务多元化,从事设计及制造太阳能产品及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并于2007年成立兴业新能源增强其于这一领域的竞争力。目前兴业太阳能已完成包括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在内的多个重大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设计工作。
“兴业太阳能于2006年开始向太阳能业务、新能源业务的转型,从那时起公司的全部研发都是围绕着太阳能做的,去年,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太阳能业务占其总业务的20%,到今年就可能将有一半业务来自太阳能。”
“尽管上市融资少,我们会将钱用在研发,用在我们的大型工程支持上,不会投入太多的产业,只要我们能接到订单,就会有很多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太阳能应用不是传统行业,而是高科技行业,它不同于传统的幕墙,既有建筑本身的功能,又同时能发电。”
“这次我们还要上一条BIPV合成线,就是做光伏线合成,买来别人的太阳能电池再加工,BIPV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技术,投资不大但却是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核心东西。”实际上,BIPV技术的研发和公司的转型相对于有材料学专业背景的刘红维们来讲并非难事。
与很多太阳能公司相比,兴业太阳能其实脱胎于传统建筑幕墙工程产业。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要从事传统幕墙工程的设计、装配及安装,及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装配及安装。此外,公司还生产销售太阳能产品及幕墙产品。眼下,公司80%的收入来自于传统幕墙工程的设计与安装,其主要客户包括政府机关、国有及民营建筑公司和物业发展商,参与的项目不少于400个。
自2007年起,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及太阳能产品开始为公司贡献利润。而公司目前正致力向这两项业务转型,欲成为一家“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企业”。
(编辑:xiao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