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代表深知市场对太阳能产业的期待,他现在想做的事是把中国的太阳能技术卖到全世界,而不是太阳能材料。
拿“费力不讨好”形容当今国内太阳能产业一点不为过。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喜欢拿数据说事:制备1平方米的多晶硅电池板耗电约1000度,电池寿命20年,发电约5000度。“制造多晶硅,消耗的电、原材料都是中国的;但由于硅提纯技术的缺失,半成品廉价卖给别人,结果在国外产生效益。可惜!”
“更糟糕的是,国内原本在行业里有点成果的研发机构,很快就被企业兼并。他们的技术没有了通用性。”褚君浩认为,技术“孤岛”的形成,非常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个月前,褚君浩在上海张江倡导组建了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中心。到目前为止,中心已经聘请了2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开展对“多晶硅物理提纯法”、“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等前沿课题的攻关。
他表示,中心的研发将面向全球的企业用户,向国内外企业提供太阳能产业上游技术与服务,“不拘泥于单独一个企业、一个市场。”
研发中心是褚君浩在太阳能技术研发和技术共享方面的一次尝试,是他脑子里太阳能产业“立体构思”的一部分。“国内太阳能产业要发展,技术上要提高,产业上要开放,政策上要扶植,法律上要保障。”他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多晶硅物理提纯法已经取得进展,其技术路线要比目前国际上大量采用的化学提纯更节能、更环保。他现在的思路是,技术产业层面的东西,自己能亲历亲为的,组织研发团队,寻找技术方向;而政策法律层面的考虑,则写成建议供大家来探讨。
褚君浩打开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点开一份名为“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以促进太阳能应用的议案”。议案写道: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提高常规能源的使用成本;从常规能源的收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开发太阳能利用技术,补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鼓励逐步扩大太阳能的利用。
他还在议案中建议:政府要通过立法措施,强制性地在宾馆、饭店、医院和政府办公楼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充分利用光伏发电,还可以对电网起到一定调峰作用;要制定政策,引导地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在《可再生能源法》的解释条文中要对政府补贴作出具体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