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期间,无论是五年规划还是2030年的远景目标规划,都明确了风光产业将按照规模化模式发展,并且要建设多能互补的基地,提升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规模,同时加快西南地区水利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可再生能源的详细调查和储量评估,是大规模发展的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能源行业过去存在基础工作不牢的问题”,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蒋建红在2025年3月13日举办的“四川新能源电力发展大会”上指出了这个问题。蒋建红表示,新能源与水电相比,缺乏系统性的资源普查。而资源普查直接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方向与业务布局,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在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资源普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开展全国资源评价,建立可再生能源资源数据库,形成县级以上区域资源详细查询成果并向社会公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成勘院在新能源资源普查方面,提出了风光资源普查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路线,包括理论可开发量、资源可开发量、技术可开发量和规划规模四个层次。理论可开发量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指标,不考虑任何限制因素;资源可开发量考虑了资源禀赋和地形坡度的影响;技术可开发量则进一步考虑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农田、林地等限制;规划规模则是一个动态指标,需要考虑地质、交通、电网接入、集中连片开发等因素。成勘院通过实际项目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靠性,如在甘孜州的资源普查中,将理论蕴藏量逐步剔除坡度、阴影遮挡等因素,最终确定了可开发的资源量。在风电资源普查方面,成勘院也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路线,通过测风塔数据、天气模式和路面参数等,找到不同区域的最优参数组合,为风资源预测提供核心模型。
成勘院的资源普查成果已经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四川、西藏等地的新能源项目规划和建设。例如,在西藏自治区,成勘院推动了风电厂的建设,解决了高海拔地区机组缺氧、电气设计产品绝缘散热等问题,为西南地区的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提供了支撑。此外,成勘院还承担了四川省新能源就地消纳的实施方案和路径研究,聚焦“三州一市”地区和川东北、川南发达地区,探索新能源就地消纳的示范项目。
最后,蒋建红提出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规划、开发和消纳三个方面。规划方面,要注重与国土、林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避免出现土地、电网未落实等问题,从而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成本。开发方面,规模化开发能够实现成本最优。消纳方面,通过资源普查确定储能体系的建设位置,同时承担新能源就地消纳的实施方案和路径研究,推动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