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伏资讯 > 光伏政策 > 正文

天津南开: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

来源: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8-26 13:52:09

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开政办发〔2024〕5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及有关单位: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8月15日       

天津市南开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根据《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天津市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津发改双碳〔2023〕400号)和《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天津市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津发改环资〔2024〕43号)有关安排,积极推进我区碳达峰试点区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基础

(一)绿色低碳发展基础

1.聚焦天开园建设创新优势,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落子南开,全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和科创服务生态圈,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天开高教科创园带动效应显著,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前列,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驱动示范区。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在绿色低碳创新领域领军作用凸显,聚焦新碳基物质催化合成、高端化学品与膜材料绿色制造、碳基资源绿色转化与利用、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综合交叉与智能创制平台等五大研究方向,设立一批跨单位、牵动性强、影响大的重大课题项目,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服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再生资源研究所等驻区高校院所建设,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和实用研发,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

2.聚焦资源循环利用典型特色,引领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聚焦“静脉产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联动、公众参与,搭建起多领域、广覆盖的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持续激发骨干企业活力,鼓励“拾起卖”在深耕机关企事业单位再生资源回收的基础上,打造“大收场”循环经济逆向物流平台,开拓线上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推动潮起环保搭建绿色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平台,定制资源循环利用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扶植小微企业崛起,支持“易物享”自主研发光伏智能回收箱向社区投放,开辟社区商圈、绿色市集、便民服务等应用场景,探索碳普惠模式,拓宽社区、办公区等应用场景。

3.聚焦城市更新的机遇契机,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全速推进西营门片区、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拟通过存量产业用地的集约化开发,打造两个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都市产业园区。在前期规划中坚持绿色建筑的理念和设计贯穿其中,建设中持续探索绿色建筑技术开放应用场景。园区建成后,将主要为天开园核心区孵化成功的企业提供中试小试载体空间,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力。随同城更项目实施,还将推进小区绿化景观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增绿建设项目,持续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此外,还将加快谋划新一批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绿色化转型提供更多场景空间。

(二)碳减排难点分析

1.绿色主导产业引领作用有待加强。随着节能降碳工作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挖潜难度不断增加,亟需发挥绿色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但区内基础优势产业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底盘较小,尚未形成有代表性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天开园核心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科技成果需要更好地与生产力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的关键支撑作用。

2.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以点带面的步伐还不够快,区内人口密度高、城市化程度高、废弃物产生量较大,垃圾分类处理的空间保障能力稍显不足,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尚需健全,资源回收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间循环链接有待加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仍需强化,动静脉产业仍需更好地结合,循环经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

3.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还需提升。城市品质仍需系统锻造和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环节融入程度不足,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空间和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新建建筑能效尚需进一步提升,高能效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绿色建筑发展规模、水平尚不充分。

4.绿色理念的认识尚需加强。绿色发展人人有责的氛围不够浓厚,绿色制造、绿色工厂、绿色商场等绿色生产典型打造还不够多,全民参与碳达峰试点行动的做法不够丰富,全区上下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企业和公众参与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社会生活领域,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宣贯力度还需加大,绿色理念宣传的覆盖面和普及度还需拓展。

二、工作目标

围绕碳达峰目标,构建“创新—循环—更新—共治”工作体系,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心城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城市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实施碳达峰行动,以“创新南开”建设,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做实“科教立区”“文化强区”和“商贸兴区”文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以科教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把握天开园建设契机,充分利用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绿色低碳前沿创新平台,激发产业转型活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绿色产业“含新量”。

——以循环经济做强静脉产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理念,构建重点突出、环节畅通、运转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以社会源废弃物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为路径,探索中心城区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径,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以提升更新增强城市功能。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落地落实,抓好城市建设领域结构调整和建设方式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等各方面低碳发展,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打造中心城区发展“极核”。

——以全民共治助力降碳达峰。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共治的积极性,全方位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以绿色“新引擎”带动消费“主引擎”,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三、主要任务

(一)以科教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1.汇聚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天开园创新高地。强化区、校及部门之间协同,持续加强项目引育,扩容提升建设优质载体空间,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与河北等地资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天开园走深走实。挖掘高校院所创新源,发挥天津大学科技园、南开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首站的作用,从优势学科、高能级平台、高水平成果等方面挖掘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围绕物创海河实验室新物质催化合成、新能源转化存储物质创制等前沿方向,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支持物创海河实验室承接能源、材料等领域重大项目。围绕天开园建设,积极推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海河实验室及核心区内院企通过仪器设备共享、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联合攻关等形式搭建新型创新资源联动平台,优化配置科研力量。引入优质科创服务机构,从科技金融、概念验证、财务法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科创服务生态圈”,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教优势学科为基础,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对绿色制药、新能源电池、高端化学品、能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源头供给,带动科技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传统主导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医疗装备、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集群持续发力,通过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科创“朋友圈”,以原始创新成果应用为创新赋能。大力发展研发经济,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探索以共性技术输出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建设,着力打通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转化通道,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园区孵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前沿节能低碳技术,打造产业配套能力强、集成创新活力高、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绿色低碳产业。(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创新主体培育,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雏鹰、瞪羚、领军(培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壮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队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主动对接国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导绿色低碳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培养“双碳”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多层次、复合型“双碳”人才队伍,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用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引进一批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用足用好区域创新、人才、技术等资源禀赋,串联大学科技园、海河实验室、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创新主体,搭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和推广交流平台,与海河基金、北洋海棠基金、天津OTC、天开集团等合作打造基金关注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循环经济做强静脉产业

1.创新“互联网+”,推进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向前迈进一公里”。深入推进废旧物资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两网融合”,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点位,实施区域网格化管理,引导采用“固定与流动,定时与预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回收模式,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可推广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依托回收利用行业骨干企业成熟技术,推进废旧物资回收领域装备创新,逐步加快回收运输环节新能源、智能化车辆替代,尝试回收、运输、中转、分拣、再利用全链条智能化跟踪互联和在线实时定位监测调控。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废旧物资网络回收平台发展,鼓励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探索拓展供需信息、在线交易、金融结算等服务,提升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各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借势“大规模”,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政策和标准引领作用,聚焦工业、建筑、教育、文旅、医疗等重点领域,持续挖掘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进一步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更加突出科研技术和智能制造创新优势,扩大优质有效供给和服务,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充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适度让利、加强营销、优化供给等手段,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引导家电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委托家电回收、拆解等第三方企业回收等方式,积极拓展废旧家电回收业务,鼓励平台企业综合运用手机APP、小程序等,发挥配送渠道优势,提供家电收旧、送新、拆装“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教育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健委、区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广“碳普惠”,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回收“向后延伸一公里”。以便利居民交投出售为原则,在每个街道设立至少1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因地制宜采取固定回收、流动回收、智能回收等多元化方式,全区实现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全覆盖,畅通源头交投渠道。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瞄准重点领域,进一步推动绿色回收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学校、进企业,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回收模式,探索智能回收终端在大型商场、商业街区和居民社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中转站和分拣中心,鼓励企业将回收业务向分类前端延伸,进行精细化全品类回收,实现初分粗分、压缩打包、数字化管理、绿色运营,推进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深化碳普惠模式,引导再生资源企业迭代设备产品,从社区、办公区,进一步向商业区、景区等多场景覆盖,多元化开展绿色市集等碳积分兑换活动,拓展社区商圈,丰富“碳积分”兑换场景,激发居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参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积极性。(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城管委、区生态环境局、各街道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以提升更新增强城市功能

1.聚力低碳城区建设,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围绕区域空间格局,构建集现代服务业建设为一体的紧凑活力城市区域。倡导建筑绿色低碳建造,新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城市更新项目、社会投资项目中2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住宅小区率先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不断提升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加强适用于本土气候、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扎实推动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等示范性项目的落地建设,探索创新装配式建筑普及推广政策。结合城市体检,对全区既有居住建筑进行综合普查,摸清改造需求,有计划推进既有建筑低碳改造。把握城市更新契机,加快提升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燃气供热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推进绿色建筑运行性能调适与智慧运营,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用,逐步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提高公共建筑用能效率和管理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聚力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宜居生活品质。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实际问题,精心组织实施民心工程。积极回应“一老一小”民生关切,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打造一批示范性市级儿童友好社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六马路地块、二十九中学改扩建等学校项目稳步实施,努力建设教育强区。丰富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中心功能,提升老人家食堂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需求。纵深推进健康南开建设,推动二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深化胸痛救治单元、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加大历史文化名胜等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更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不断繁荣体育文化事业,提升打造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创新举办多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为群众休闲生活加码添彩。(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卫健委、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聚力精细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品质城区,注重绿色规划设计和建设理念导入,加快实施西营门片区、天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继续谋划长虹公园西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畅通城市路网循环,谋划实施文水路等道路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推动凌奥花园(三期)、锦园里、金庄花园等积水点改造,精准治理城市内涝顽疾。打造城市绿色生态会客厅,新建、提升口袋公园,保持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打造“全科网格”升级版,努力实现“一网统管”。加强消防、燃气、危化等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固定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守牢安全稳定底线。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场景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城区科学、精准、协同的治理能力,组织推动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打造智慧绿色城区样板。(责任单位:区住建委、区城管委、区数据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应急管理局、南开消防救援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以全民行动助力降碳达峰

1.打造生态研学品牌,加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将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科普服务功能,鼓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绿色改造,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充分利用整合区内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海河实验室及市低碳中心、再生资源所、海水淡化所等科教资源,深入挖掘和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实力的生态研学路线资源和特色基地,开发设计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系列研学课程产品,将区内独有的低碳生态场景串联起来,把低碳绿色理念渗透到体验式、互动式的场景中。培育以生态研学为主的市场主体,鼓励多元化的社会参与,结合办学特色、优势学科,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研学模式,涵盖环保、低碳、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促进生态研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具有南开特色的生态研学品牌。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鼓励区内中小学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建立起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循环利用社会认知。着力打造绿色低碳消费场景,聚焦重点消费领域,打造绿色消费场景,打造绿色消费新范式,增加绿色消费场景和绿色产品供给。结合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加大绿色消费宣传力度,厚植崇尚绿色消费理念,大力营造绿色消费氛围。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在菜单或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展示页面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分量、规格或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推动商场、超市等零售企业设立绿色低碳产品销售专区,推动电商平台加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商品的采销力度,加强绿色产品集中展示和宣传,挖掘绿色消费需求。鼓励社区建设二手商品寄卖店、寄卖点,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鼓励各级学校设置旧书分享角、分享日,促进广大师生旧书交换使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局、区教育局、各街道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助力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反食品浪费和粮食节约减损,按要求组织开展餐饮浪费问卷调查,常态化推动“光盘行动”,加强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倡导按需采买食品,有效避免餐饮行业、单位食堂、家庭和个人食品浪费。着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精品示范街区,深化垃圾分类精品公共机构和居民社区建设,加大创新力度和软硬件投入,引导公众形成定时、定点、准确的投放习惯。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开展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与替代升级工程,推动邮政、快递企业使用可循环包装产品,整治过度包装。拓展全民义务植树新载体,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多形式推动身边增绿增汇。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城管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妇联、区教育局、区住建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调

区发改委负责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制定专项任务清单,明确目标任务。各单位按职责分工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切实履行职责,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定期调度有关部门落实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确保各阶段任务有序推进。加强与市级联动,协调研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责任单位:区发改委牵头,区生态环境局等各责任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政策体系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回收利用、城市更新等领域政策创新,不断完善政策服务体系,积极争取碳达峰试点政策扶持,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激发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活力。提高惠企政策知晓率和覆盖率,引导支持企业以创新促发展,为碳达峰试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住建委、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加强基础数据统计、核算、计量、评估体系建设,摸清排放底数,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和精准性。编制本区能源平衡表,建立统一规范、职责明确的能源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区内企业依据自身行业特点加强碳排放综合能力建设,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计量体系。(责任单位:区统计局、区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资金支持增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联动,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建立绿色低碳项目库,支持绿色金融服务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持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责任单位: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公共新媒体、官方媒体等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平台,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加强对碳达峰试点工作状态、成效及相关政策等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碳达峰试点典型推广宣传,推动形成正面引导、示范引领的良好效果。举办企业专场培训,提升企业节能降碳的社会责任感。(责任单位:区发改委牵头,区生态环境局等各责任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责任编辑:周末

特别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www.solarbe.com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推荐新闻
天津南开: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

天津南开: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

聚焦天开园建设创新优势,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落子南开,全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和科创服务生态圈,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天开高教科创园带动效应显著,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前列,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驱动示范区。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在绿色低碳创新领域领军作用凸显,聚焦新碳基物质催化合成、高端化学品与膜材料绿色制造、碳基资源绿色转化与利用、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综合交叉与智能创制平台等五大研究方向,设立一批跨单位、牵动性强、

双碳绿色低碳
2024-08-26
0.1元/W!浙江慈溪市发布2024年分布式补助细则

0.1元/W!浙江慈溪市发布2024年分布式补助细则

8月5日,浙江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 2024年慈溪市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对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并于2024年投入发电运行、装机容量0.1MW以上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根据确认的装机容量给予项目投资方不高于0.1元/瓦的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分布式光伏项目碳足迹双碳
2024-08-06
周孝信院士: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探讨,“先立后破”的初步情景分析

周孝信院士: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探讨,“先立后破”的初步情景分析

在6月12日举行的第十七届全球光伏前沿技术大会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发表了关于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

双碳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系统SNEC2024
2024-06-13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工作高度重视,就推动能源发展作出一系

新型能源体系双碳光伏扶贫工程
2024-06-01
策源地、首发台、赛马场、风向标 2024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传递绿色新动能

策源地、首发台、赛马场、风向标 2024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传递绿色新动能

10月30日,为期3天的2024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圆满闭幕。本届论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按照“1+10+N”模式,共举办1场开幕式、10场主题论坛及研讨会,以及若干场主题活动。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嘉宾,以及绿色低碳领域的院士大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企业代表齐聚鹏城,共探绿色发展新路径。

绿色低碳太阳能
2024-11-01
深圳:开展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企业认定(第一批)工作

深圳:开展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企业认定(第一批)工作

为深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产业,根据《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现组织开展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企业认定(第一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绿色低碳企业认定
2024-10-14
天津南开: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

天津南开: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

聚焦天开园建设创新优势,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落子南开,全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和科创服务生态圈,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天开高教科创园带动效应显著,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前列,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驱动示范区。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在绿色低碳创新领域领军作用凸显,聚焦新碳基物质催化合成、高端化学品与膜材料绿色制造、碳基资源绿色转化与利用、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综合交叉与智能创制平台等五大研究方向,设立一批跨单位、牵动性强、

双碳绿色低碳
2024-08-26
两部门:鼓励推广“光伏+污水处理厂”模式

两部门:鼓励推广“光伏+污水处理厂”模式

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遴选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落实《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3〕1714号),拟遴选建设一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光伏发电
2024-07-04
返回索比光伏网首页 回到天津南开:推动绿色低碳“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助推“双碳”产业迭代升级上方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