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新能源开发提速,但与集中式不同的是,分布式资产和投资主体均呈现“小而散”的特点,而且向更小更散的趋势发展。近日,在由鉴衡认证中心主办的“2023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与价值提升创新论坛”上,协合新能源集团CTO、协合运维董事长兼总经理陆一川指出,分布式资产自身特点、规模化趋势和市场环境、政策的变化带来了运营管理逻辑的变革,需要行业转变原有的运营思维和心态来管理分布式资产。
首先,运营工作管理从“技术管理”转变为“组织管理”。
传统驻场模式下的运营管理主要关注设备是否运行、故障有没有修好等一个个技术性的工作。面对“小而散”的分布式资产,陆一川表示,运营工作管理的重点不是维修技术能力的实现,而是如何通过合理分配运维人员、高效安排工作计划、精确规划运维线路等来提高用工效率,最大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人员效能。而远程数字化平台是组织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的支撑下,通过线上线下扁平管理的方式进行运营活动组织是更为高效的。
陆一川强调,出于对运营管理成本的考虑,分布式资产运营不再适用于大数量人员驻场,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是必然趋势。在这种模式下,人员效率将会是产生维度竞争差异的变量,最大化工作的“饱和度”+“响应度”是未来的目标函数。
其次,投资主体与运营方的合作关系逐渐从甲乙方转变为“利益共同方”。
现有供需市场下,投资主体拥有资产,运营方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形成相对平衡的甲乙方合作关系。但由于分布式资产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也有很多非能源企业跨行进入,在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深入理解新能源发电特性的情况下,很容易对损失电量原因及责任分类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其在行使甲方招采权时简单化地让运营方来承担远超自身收益的风险。
对于这种现象,陆一川认为从运营的服务价值看,逻辑上缺乏市场的可持续性,因为本质上运营方除了提供运营服务,还相当于提供了保险服务。其实,当运营达到一定规模且不导致普遍的维护质量损失的情况下,收入发生波动性的风险变小,运营本身可能会提供类似保险的服务价值。但投资主体关键还是要理清需要的是运营服务价值还是保险价值,如果需要的是保险类的服务价值,应该遵循保险业务的合同特性开展合作,包括资产评估、费率、免赔、责任认定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分布式资产管理中,供需双方给予足够的重视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同时明确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至关重要。投资者需要清楚自身的需求,才能根据需求寻找专业的服务方;运营商要做的是主动参与到电站经营中去,真正从投资、建设、经营中为投资者争取最大利益,同时通过高品质的服务不断提高预期收益,让双方获益。当双方站在同一个跑道上,成为利益共同方时,才有利于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往往预示着其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等在不断地向前进步。陆一川呼吁,在新能源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运营商、金融机构等其他相关方要不断创新应对新的变化,同时希望产业链相关企业能够形成联动,共同管理好新能源资产,促进行业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