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10-27 17:21:00 作者:倪克
来源:索比光伏网原创
深秋已至,而光伏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进入十月份,光伏企业的三季报如期而至。毫无意外的,经营业绩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也不乏亮点。例如,通威股份营收规模首破千亿大关达到1021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创行业纪录的217亿元;坐拥“G12+工业4.0”壁垒的TCL中环,归母净利润已经连续7个季度环比增长。
然而,在强劲增长势头之下,光伏行业却也“暗潮涌动”,市场环境悄然发生着改变。而这些变化,对于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 变化一:欧盟政策力度空前,美国政府暂时妥协
PV Infolink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到108GW,同比增长96%。其中,欧洲市场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60.1GW,占比高达56%。显然,此前受“双反”政策以及MIP影响而萎靡不振的欧洲市场已经彻底苏醒,而随着欧盟“REPowerEU”能源计划的通过以及“能源系统数字化”计划的制定,欧洲市场的红利期才刚刚开始。
5月份,欧盟正式通过“REPowerEU”能源计划,拟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目标从40%提高到45%。其中,光伏装机量至2025年翻一番达到320GW以上,至2030年接近600GW,并实施“屋顶太阳能计划”,分阶段在新建公共和商业建筑、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9月份,欧盟宣布拟制定“能源系统数字化”计划,计划提出在2030年前,欧盟将投资5650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结束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并要求至2029年末,所有商业和公共建筑的屋顶,以及新住宅建筑上均要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光伏累计装机量为164.9GW,据此测算,至2030年,欧洲市场尚有3.6倍的发展空间。
此外,在深受贸易政策影响、市场需求持续萎靡的美国市场,随着美国政府选择了暂时性妥协,市场需求有望全面爆发。10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实施总统公告的“最终规定”,总统拜登暂时免除了对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在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或越南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征收的所有反倾销或反补贴税。
按照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制定的光伏行业发展路线图,至2030年,美国光伏发电占比将达到30%。为了达成这一目标,2021-2030年年均光伏装机将至少达到75GW。而根据Wood Mackenzie发布的《美国光伏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仅为4.2GW。
| 变化二:议价能力持续提升,N型电池加速落地
近些年来,提起电池片环节,业内的第一印象便是“不赚钱”。然而,2022年年初至今,电池片价格却持续上涨,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显著改善。通威股份的价格公示显示,截至10月25日,182尺寸和210尺寸单晶PERC电池的年内涨幅均达到18.75%;而爱旭股份的毛利率,则由2021Q4不足6%,提升至10%以上。
究其原因,主要系早些年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扩产意愿低,同时大尺寸产品加速渗透,市场出现结构性供需失衡。此外,N型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鲜有企业扩产PERC亦是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之一。
目前,TOPCon和HJT是两大主流N型技术路线,拥有众多的“信徒”。相对而言,TOPCon凭借经济性优势,中短期内更具市场价值;而HJT坐拥转换效率高、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升系数低等优势以及极强的技术延展性,中长期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值得一提的是,隆基绿能在业绩交流会上曾经表示,TOPCon距离转换效率极限仅有1%的距离,只是过渡性技术。
结合相关企业披露的信息来看,HJT量产线的最高转换效率为东方日升的25.2%,显著高于TOPCon的24.7%。不过,在经济性上,HJT却有所不及。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等光伏巨头均明确表示,目前TOPCon已经初具经济性,而HJT受设备、银浆等成本高企的影响,尚需1-2年的缓冲期。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出现。例如HJT设备龙头迈为股份在中报交流会中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HJT组件成本能够与PERC持平,至2023年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安徽华晟CEO周丹在2022年HJT&叠层技术峰会上表示,到今年年底,HJT电池全成本有望接近PERC电池,HJT组件全成本与PERC组件全成本打平甚至胜出。
虽然各家企业“嘴上”各执一词,但“行为”却很诚实。结合产能落地情况来看,TOPCon即将进入大规模产能释放阶段,而HJT虽然产能规划不亚于TOPCon,但真正落地的却相对较少。
TOPCon方面,晶科能源16GW产能已经投产,预计年末投产及在建产能将超过30GW;通威股份(8.5GW)、钧达股份(8GW)、天合光能(8GW)的TOPCon产能预计将于下半年投产。而反观HJT,金刚光伏、爱康科技和安徽华晟、东方日升等是率先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但年内产能规模均未超过5GW。
| 变化三:消费属性渐显,IBC有望脱颖而出
一直以来,由于集中式光伏占据主导性地位,因此成本与效率,始终是终端用户消费决策的首要因素。不过,近两年间随着消费属性更强的户用市场的崛起,“颜值经济”正逐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而正面无金属栅线遮挡、外形美观的IBC,则有望成为户用市场的“宠儿”。
相比于TOPCon和HJT,IBC的极限转换效率更高,且是一种平台技术,非常适合制备叠层电池。虽然IBC已有近40年发展史,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但由于较多类半导体工艺的存在,导致技术门槛较高。
横店东磁在近期举行的投资者线上交流会中直言,公司原计划2023年Q4将实现IBC组件的规模出货,但当下批量试产的良率难以控制,预计量产时间会有所推迟。值得注意的是,其TOPCon却在如期推进中。
目前,业内仅有隆基绿能、爱旭股份、TCL中环(MAXN)三家企业实现了IBC的大规模量产,与略显“拥挤”的TOPCon和HJT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隆基绿能15GW的HPBC产能已于9月28日正式投产,量产效率达到24.5%,预计明年上半年将形成30GW的产能规模;爱旭股份的6.5GW ABC产能拟于年内投产,量产效率高达25.5%。
相比于TOPCon和HJT对于转换效率的极致追求,IBC的市场价值主要在于“颜值”。以目前在部分欧洲国家畅销的黑组件为例,由于其与深色屋顶搭配更为美观,因此相较于常规PERC组件获得了更高的溢价水平。但受限于生产工艺问题,其功率却不及常规PERC组件。
随着欧盟“能源系统数字化”计划的制定,未来几年欧洲户用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欧盟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一直保持在60%-70%之间。不仅欧洲,我国2022年上半年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也达到了创纪录的64%。显然,在消费属性的加持下,未来光伏行业将呈现“得户用者得天下”的发展态势。
| 变化四:“专业化”渐成昨日黄花,“一体化”烽烟再起
8月份,以最低价中标华润电力3GW组件集采项目的通威股份,正式宣告进军组件环节,转型一体化。与此同时,上机数控、亿晶光电等企业也纷纷展开一体化产业布局,而TCL中环、爱旭股份等则采取了股权式一体化与契约式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
长期以来,光伏行业对于专业化和一体化两种经营模式一直争议不断。曾经叱咤一时的英利、尚德和赛维,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均通过转型一体化建立了成本与规模优势,并成为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不过,光伏行业的重资产属性,意味着一体化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高财务风险需要低经营风险进行“对冲”,然而,2008-2012年间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及欧美“双反”政策,直接导致市场需求骤减,光伏企业的经营危机全面爆发,曾经风光无限的英利、尚德和赛维也纷纷陷入破产边缘,并从此一蹶不振。
“双反”之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光伏产业逐步恢复元气,并涌现了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等众多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在一体化问题上,企业还是颇为谨慎的。例如,隆基绿能的一体化是建立在单晶技术红利下,内部融资能力大幅提升基础之上的。在其大肆进行产能扩张期间,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50%-60%之间。
如今的通威股份,其实也在复制隆基绿能的一体化之路,即以硅料红利为基础,叠加专业化环节的规模与成本优势,完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通威股份在2021年财报中披露,公司已陆续收回永祥多晶硅(老产能)、乐山一期、包头一期项目合计8万吨产能的投资成本。而截至2022年三季报,公司货币现金规模高达272亿元。
当然,实行一体化战略的组件CR5市占率愈发提升,也迫使通威股份必须向掌控终端客户的组件环节延伸。CPIA数据显示,2021年组件CR5市占率已由2019年的43%提升至63%。可以想见,当产业链上游环节进入产能过剩阶段时,拥有品牌与渠道加持的组件巨头的议价能力将愈发凸显,这也是2018-2020年间,硅料价格暴跌的原因之一。
此外,对于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发展逻辑的光伏行业而言,一体化战略的确能够带来成本优势,并降低产业链周期性特征对经营业绩的影响。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和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3%和118%。
虽然随着“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共识以及“平价上网”的实现,企业的经营风险在逐渐下降,为一体化战略的实行提供了宏观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颗粒硅、钙钛矿等颠覆性技术的存在,始终是一体化模式的“命门”。
相关阅读
光伏
通威股份
隆基绿能
TCL中环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solarbe2005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