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今夏炙热的太阳,光伏行业持续火爆。
7月29日,咨询机构PV Infolink公布了最新2022年上半年全球电池片出货排名,通威股份位居榜首。
图源:Infolink
通威的业绩同样大超预期,其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公司2022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120亿元-125亿元,同比增长304.62%-321.48%。对此,通威解释称,业绩大增主要因高纯晶硅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叠加新产能的顺利释放,实现量利大幅增长。此外,电池片出货量同比增长,大尺寸产品占比提升,农牧和食品板块也实现量利双增。通威不仅是光伏硅料和电池片龙头,也是一家大型农业科技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刘汉元开始创业,当时的主业是水产饲料。2006年,刘汉元带领通威进入光伏行业,先后布局了硅料和电池片两大关键业务。如今,通威已形成“光伏+农业”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一方面,通威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垂直布局;另一方面,以饲料工业为主,通威还同时涉足水产养殖、动物保健、食品加工等相关农业科技领域。
对于通威如何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有哪些创新点以及对光伏行业未来的预期等问题,刘汉元向福布斯中国给出了如下书面回答:
1、近年来,通威集团保持高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刘汉元: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发展需求。通威的两次选择,都是基于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2000年左右,通威的成功更多表现在农业上。当时农业对中国社会来说,非常重要。20年后,新能源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因为中国正面临经济社会转型和能源转型。十多年前,通威就在新能源行业进行了布局。今天来看,这是具有前瞻性的,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对新兴产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两大产业存在差别,但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它们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很多人可能认为通威是在多晶硅环节上抓住了一些机会。但事实上,这是通威做好功课的结果。2020年2-3月,全国遭受疫情影响,多晶硅价格处于近10年的最低点。通威适时作出了扩产决定,成就了去年投产的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工程。所以,我认为,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讲,任何时候都要知道“春夏秋冬的交替”,把握每个节点并知道如何活下去,如何在周期变化中提前应对、提前思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
2、公司从传统农牧业转换到新能源行业,如何看待多元化发展?
刘汉元: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强调的都是专业化。在任何行业,只有聚势聚焦,做专做精,才有可能做强,做强才能真正做大,做大才能稳得住。所以,我们始终坚持聚焦,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今年,是通威40年。前20多年,我们一直聚焦在农业上,2006年,我们判断光伏发电将成为人类未来清洁能源的第一来源,从行业未来需求的角度出发,通威认为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有着高技术含量、高市场成长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入到光伏多晶硅环节。
多元化发展需要慎之又慎。从现实角度去看分工理论,事实上不是你愿不愿意,而是你能不能的问题。只要分散精力,可能自己能做到的强度、能够巩固的优势就越有限,竞争力就越不足,企业就越做不大、做不强。
与此同时,不能想当然一味想要做大,要真正思考一下,是不是能够在这个行业像钉子一样扎进去、站得住,并且还要看是不是能在行业的前三,即使进入前三名,还要考虑是否能较长时间处于前三名。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熟,贸然地进去,投入得越多,包袱会越重。这些都是投资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
3、公司推动「渔光一体」这一创新模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刘汉元:农业和光伏两个产业原本并不沾边,但通过“渔光一体”在养殖池塘实现了两大产业的融合,即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现在,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都能看到通威“渔光一体”模式的应用。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有消费水产品的习惯,也有规模化养殖的基础。我们想通过“渔光一体”模式,把这些区域的养殖水面进行成片的改造,通过设施化、设备化、自动化的养殖,发展现代渔业。如今,利用水面空间进行光伏发电,每一亩可产生5万度至10万度电,相当于10吨到20吨石油所产生的等效能量,做到零排放、零污染,且几乎零消耗,为东部地区带来清洁能源。
4、「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未来光伏行业还有怎样的增长空间?还有哪些挑战?
刘汉元:过去很长时间里,谁掌握了石油,谁就能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预计过二、三十年后,就会发现,谁利用好了阳光,谁就能掌握未来时代的发展节拍。通过发展很可能改变人类100多年的历史,新能源将逐步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其中,传统能源最多留存10%-20%,以作为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材料。至此,人类将走进一个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新时代。在这一时代下,未来光伏产业将成为能源行业中的第一主角,而风电可能是第二主角。而中国将在全球光伏行业中领跑,在国家层面上扮演主角。
但是,光伏仍然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在电网调控、平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电网要从原来的集中式“发供”模式,向分散的“发用”模式转变,需要能自动匹配、自动调度、自动平衡的智慧电网。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在观念以及实际运行模式上,还有很大的挑战。
过去几年的“弃风弃光”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不匹配。在“碳中和”路径确定后,政策与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并匹配。虽有挑战,但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可以建成比现在更稳定、更智能的电网。
未来,只需要在用电端编写能源消费的要求、规则,同时供应端也输出相匹配的规则,电网就能做到自动匹配、自动平衡。当缺电时,电网就会发出信号,空调、冰箱等电器自动减少用电;电动车等搭载电池的设备,也能实现反向供电。无论是局域、区域,还是微网,未来的智慧电网都将拥有自我调节、自动平衡和自动愈合等能力。通过全新的智慧电网系统,未来风力、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