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春节的味道还未完全散去,我国风光大基地迎来了又一轮清晰明确的路线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正式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对实现“双碳”发展战略目标来说,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目标的实践也从这里出发,进入到真枪实干的环节了。
但“双碳”目标最终能否落地,看的可不是眼前如火如荼的建设,而是建设后长至30年的时间里,是否真的实现能源的清洁化替代,而决定了这一切的,其实是看似不起眼,但绝对不可缺少的高品质运维。
这也是萨纳斯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想和大家探讨的。
大,然后更大
谈到风光大基地的运维这个话题时,萨纳斯运维总监一度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说实话,从运维工作上看,我想不到很大的不同,我们一样可以运维好”但随后他又补充道,“但我并不是看低风光大基地的管理难度,大基地,这个大字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大,意味着电站这个系统的复杂程度飙升。维持系统稳定的难度将不可抑制的增加。动辄几百MW乃至GW级别的装机量、数十万块电池板、更高上网标准的升压站、更大的占地面积。这些都会对后期的运维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是继续加码人力,还是加速自动化、智能化?
大,代表着对电网影响也更大,逐步成为某些区域电网里的“中流砥柱”。同样是故障,同样的突发停电离网,小电站对电网稳定性几乎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损失的是发电量收益,但大基地如若有突发停电,可能会对一个地区的供电保障产生影响,算的,可就不只是电费,而是经济账、民生账了,对运维方来说,这个担子不可谓不重。
大,预示着电站寿命成了不得不更多考虑的问题。从大基地二期的政策文件看,除去东部沿海会开发一批海上风电外,更多的能源基地还是会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的荒漠和戈壁中,无论是海上,还是荒漠,可都谈不上什么友好的环境。不靠维护,指望设备坏了就换,成本不可估量。电站的规模上去了,如果损耗严重,更无法担纲起供能的大任,双碳也无从谈起了。
目光投向专业运维
说到风光大基地需要怎样的管理,萨纳斯运维总监给出了看似“模糊”的答案——专业。“风光大基地等于是把行业往集约化又推了一步,这时候讲专业就不能是口号了,管理不好这样大规模电站,将来行业里,也会越来越难立足”。运维总监的态度,也是萨纳斯的态度。
全面向传统火电学习,靠制度运行,规范运维。火电作为最基础的能源类型,发展的也最为成熟,有着一套严密规范的运行机制。风光大基地把单体规模提到了新高度,很多运维方再像过去那样拉个草台班子就想唱戏,是行不通了。专业人干专业事,执照要全,专家要有,技术要懂,执行要快。早在18年,萨纳斯就服务过单体规模达到500MW的光伏电站,深知专人专岗,技能齐备对大型电站的必要性,相应的内部建设也早早就行动了起来,面对未来的风光大基地,自然也更有底气。
对安全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也不只是发电安全,更是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发电安全不必老生常谈了,是所有涉电行业的底层需求。伴随风光大基地这一形态的,是更多元的安全需求。像是信息安全,萨纳斯因为是做软件研发起家,对数字安全、信息安全有着天然的敏感,有更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专门的信息安全管控,明白对超大规模的风光大基地来说,这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行业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快速提高中的当下。而生态安全的维护,更多靠的是行业认识的积累。风光大基地大都是大片天然无人区,生态更加脆弱。萨纳斯在业内经营14年,服务过包括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各种电站,比起传统能源企业或其他的行业外入局者,更懂如何在运维中维护好发电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新能源全面拥抱智能化的时刻。为什么?光伏500MW起跳的单体规模、风光储一体的综合运营模式,让电站的“含智需求”飙升。无法想象一个占地几万亩的新能源场站,还只靠人力进行检查维护。萨纳斯的理解,是不仅要跳脱人力密集,转向是技术密集,更要知识密集。把巡场工作搬至线上,远程监控、实时督导,让一线团队快速响应处理,并再次通过数据报告进行验证,完成整个工作的闭环,我们技术服务+运维服务优势,在风光大基地走向行业前台的此刻,才正要发光发热。
后记
运维视角看“风光”,在建设工作还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当下,显得有了些操之过急的另类。但萨纳斯以为,更前瞻的思考和理解,才能帮助我们在将来风光大基地逐步成为中流砥柱时,成为那个最可靠的助手。能源转型的大潮涌来,既充满了力量,又裹挟着多少沉疴与泥沙?我们希望,能成为那个穿越行业周期的坚定的服务者,在“双碳”的万里长卷上,留下自己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