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24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及光伏们主办的第三届“光伏发电运营与后服务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近300位新能源运营管理专家、电站业主、光伏行业专家、电站资产管理专家及光伏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磋商探讨。
TÜV莱茵光伏电站及系统商务拓展经理王康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从第三方角度看目前国内光伏电站运维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建议,并参与了对话环节。
在提到业主、运维公司、设备厂商间的分歧与共识时,王康表示:设备厂商、业主、运维公司分属光伏产业链三个环节,三者应该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光伏电站发电量最大化。一个品质优良的光伏电站,无疑是光伏设备高品质,业主综合管理能力和安全、稳定、可靠的现金流以及运维公司先进运维能力的最好佐证。但是在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分歧。虽然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位居世界前列、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光伏电站质量问题依旧频发。而对于质量问题的判断和责任归属,则是第三方看到的电站建设和运营中的主要分歧。举个例子,光伏电站中光伏组串输出功率偏低,原因有很多,是光伏组件厂家组件功率衰减过高,组串中有组件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设计朝向不合理,施工中没有按照电流分档,暴力安装造成组件损伤,抑或是运维清洗频率不够还是运维不到位造成阴影遮挡?这些问题通过检测,还是可以得到判定。但对光伏电站品质的影响,恐怕难以消除。另外有些问题压根就是无头账。比如,组件隐裂会影响电站发电量和组件的长期性能,但是组件隐裂责任如何判定?是由于工厂品控不过关,运输过程中产生,不规范的搬运和安装还是运维不合理造成的?难以判定。同样作为光伏产业链中一个环节,第三方机构可以帮助消除分歧,实现光伏电站发电量最大化这一共同目标。
王康认为营造电站运营生态链应至少具备三个特点:互联、互通、互信。我们的产业链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互联和互通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互信的问题?实现互信,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链最根本的区别。这里的互信,不仅仅指的是企业间的互信,也指的企业对产业政策,产业环境的信赖。要实现互信,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政策要有延续性。第二建立健全光伏行业的标准体系。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应该怎样做?做完之后如何评判?这都是标准应该明确回答的问题。第三充分发挥第三方的作用。健全了标准体系相当于立法,执法也需要有人来做,那就是公平、公正的第三方。
在运维成本的控制(技术和模式)及市场价格的分析的讨论中,王康提到:降本增效,是每个行业都会持续讨论的话题。降本增效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越成熟的行业,越需要降本增效。但是降本增效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保质保量。抛开保质保量,一切降本增效都是徒劳的。降本增效的背景下,如何保质保量?有没有一个规则或者标准来评判光伏运维行业的降本增效呢?在国内,光伏电站运维的标准发展相对缓慢,但TÜV莱茵在2014年就出台了光伏电站运维的评估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凝结了TÜV莱茵35年光伏领域的经验,TÜV莱茵还借鉴了与光伏电站运维相关的国际和行业标准内容。TÜV莱茵从通用管理要求、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安全管理、运维合同执行和当地要求7个维度对光伏电站运维公司进行评估,7个维度下设30个评估项,超过100个评估细项,对光伏电站运维公司进行最全面的评估。最终目的是把TÜV莱茵在光伏领域35年来的经验和对标准的理解传递给光伏电站运维公司,让光伏电站运维公司的运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确保光伏运维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帮助广大光伏电站运维公司保质保量的完成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