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部光伏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7年底安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达到323万千瓦,在全国总量中占比11%。2018年该趋势或将继续。但装机快速增长的同时,监管标准随之提升。
从“灭火员”变身“防火员”,安徽的变化或只是一个缩影。2018年,监管的趋势要更为从容,即不再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而是未雨绸缪、制定规则,并通过规则,把市场主体引导到最适合的位置,并提早预判风险,让快速发展的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监管部门或将提升两方面的标准:
首先是以消纳为首要考虑因素。
根据2016年至今安徽发布的备案文件,可以看出“暂停备案”的原因大都与消纳有关。如在2018年年初的工商业暂停备案文件中,其中就有“大力实施电网建设改造工程,提升电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要求。
风光等新能源消纳在2017年有了较大缓解,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弃风率、弃光率同比分别下降5.2和4.3个百分点。2018年,除了需要解决既有消纳问题外,更高的监管目标还将落在尚未显现出明显消纳问题的地区。
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靠近电力负荷区域,一般不会存在消纳问题,但在经历2017年分布式光伏快速增加后,在部分地市范围内或一定区域内,光伏发电装机和电量在当地电网中的占比达到一定比例,未来发展和消纳空间问题必须考虑,出台相关标准,未雨绸缪,预防当地可能出现的消纳问题,应作为2018需要启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其次是技术标准。
衡量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之一是效率提升。政府制定规则、通过市场之手来实现行业技术进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风电效率提升需要增加初始投资但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下降;光伏领域,通过实施光伏领跑基地,使原本预期2020年左右实现的电池和系统转换效率指标在2018年就有望实现。2018年,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推动效率提升,细分市场,让各类技术各得适宜的应用空间。
把握技术,让良币驱劣币
爆发式增长于企业而言又爱又怕,爱之切的,是借市场东风,实现“戴维斯双击”,而担心的,则是受到低端主体的影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光伏发电行业已经历了两年的爆发式发展,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产业主体良莠不齐的情况出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技术和经验积累、制造基础等被弱化,这对于一个产业长远、持续发展是不利的。目前劣币虽未成为行业主流,且由于高规模市场坚挺,劣币驱逐良币尚未显现,但一旦市场规模下降,则风险是存在的。
在市场格局既定、机制未动的前提下,2018年的降补贴,难免会让企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心。而一个优质企业希望市场份额不被挤占、业绩不受影响,就必须放弃对投资成本的单纯追求,而是放眼长远,做好自己。
首先,要刷新意识,从全生命周期性价考虑长远战略。
近年来新能源行业透明度提升,企业如果一味追求低价,放弃对质量的坚守,则低质量产品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投资。因此,企业不应把重点放在单纯降投资和降成本,而要通过先进技术应用,谋求新的市场,并发挥技术、产业基础、规模优势,在与低端企业竞争中占优,将“劣币”挤出局。
其次,要重视海外机会,获得更多潜在收益。
当下国内市场红火,而海外市场不断刷新新能源中标电价,业内业外都在质疑,出海企业除了实现战略性的投资还能否获得实际收益。从一些企业的经验看,“走出去”虽有战略投资的成分,但得益于新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在做好成本控制情况下,投资项目可以获得合理收益。因此把握住关键技术、降低成本,投资海外,扩大潜在市场,有助于企业在与劣币的后续竞争中占据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