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全国碳市场,在试点了6年之后,终于在2017年年底正式启动。
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就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能源》记者从会上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
“方案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卖一吨钢铁不如卖一斤白菜挣的多的情况,在碳交易情况下将不复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表示。
1700家发电企业首批纳入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首批纳入企业约1700家。
对此,张勇表示,从八个高耗能行业准备过程中发现,发电行业目前最具备条件。
“我们对八个高耗能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发电行业现在最具条件,因为这一行业的数据最为完整,同时碳排放的规模占比也较大,如1700多家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张勇透露,“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电力行业入手,可以将三个制度、四个支撑系统尽快建立完善起来,并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
2016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电力行业率先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之一。
“电力因具有特性相对统一、数据基础良好、碳排放量大且集中、易于计量和检测等特点,被公认为是碳交易行业试点的首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此前受访时分析。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李高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坦言:之所以选择发电行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较好、产品相对单一(主要是热、电两类)、数据计量设备完备、管理相对规范。这些因素使得我们比较容易进行核查核实,配额分配也简便易行。其次,要考虑到行业排放的碳体量。根据《方案》的要求,门槛要按照排放量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实际上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的水平设置。而1700家发电行业、排放量30亿吨的水平,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李高指出。
“碳市场建成以后,发电行业总体成本不会上升,也不会影响电力的稳定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补充,“总体来讲,对于发电行业,它的负担是均衡的,对于单一行业的电力市场来讲,它卖出的配额均被发电行业所吸收。这种情况下,发电行业总体成本不会上升。”
并不完美,非一蹴而就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
原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推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万里长征极其重要的第一步,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应该认识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启动和持续的完善,是中国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部分,和市场化改革一样,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的国家碳市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一项完美的政策。我们希望在未来能看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逐步的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其促进中国低碳转型的潜力。”邹骥说。
他还坦言,中国推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表明中国将遵守其国际承诺,并为支持《巴黎气候协定》的行动奠定了制度基础。
对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分析,过去西方国家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也希望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来证明,我们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我们确实面临节能减排压力,需要尝试各种机制、手段和途径,以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市场化机制,来完善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李俊峰说。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如何与其他能源气候政策相融合,将是下一步的关键。在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刘爽看来,全国碳市的建立仍然荆棘满布。
“碳市与新一轮电改的关系,是决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当前的电价管制机制保持不变,将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碳定价影响传导,向电力消费者发送价格信号,最终将有损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行业减排的设计初衷。”刘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与世界上其他已经运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类似,中国的碳交易体系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看出成效。而潜在的无序发展或过度投机,或将至该市场成为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