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参与绿证交易的卖方主要是华能、华电、国电投、大唐、华润、中节能、中国水电这些企业。
除了贡献情怀,还能得到什么?
绿证自愿交易启动后,有欢呼、赞美与支持,但也有些不同声音。比如从昨晚开始,圈内就在传,有人认为绿证平台方水电水规总院有“私吞公款”之嫌,因为在绿证购买时,出现的收款方显示的是“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Orz)
为此,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徐国新被迫实名发言来辟谣,他表示,所有购买者实时支付的资金,按照银联公司的统一规定,都会在第二天打到出售绿证的发电企业银行账户上,水电水规总院账户上并未收到任何绿证购买款项。
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绿证所面临的现实处境。目前绿证还只是停留在自愿认购层面且绿色电力证书经认购后不得再次出售,未来才会根据市场认购情况,自2018年起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
作为出售方,自然绿证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补贴拖欠问题,更快地拿到资金,优化现金流,但绿证的最高价格不得高于所对应的度电补贴,而且购买后不得二次交易,也就是说发电商最多只能拿回补贴。
作为企业和个人,购买绿证,除了为绿色能源贡献的情怀,还能得到什么,未来怎么保证他们购买的可持续性?根据上文统计,目前认购了891个绿证,这与500万比起来只是毛毛雨。
另外,同样都是绿电,那是不是大家都抢着去买广东、湖南的风电,光伏就没有竞争力了?虽然从之前“领跑者”招标价格来看,光伏电站招标价格已经到了0.42元/kwh。
可能对苹果、谷歌、阿里等等这样的科技企业来说,标榜使用绿电是种时尚,也是为了提升自己企业的CSR美誉度。但对用能大户的工业企业来说,200左右的一个绿证还是很大的一块附加成本,尤其是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
此外,目前用的电实际上是已经包括了1.9分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再这之上还要继续多出一部分绿证的钱,那岂不是有交叉重叠?另一方面,绿证交易体系与之前的碳交易如何衔接?
此前有能源局官员表示,“绿电自愿消费应该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大家都咬着牙去买绿电。我们不能把绿色电力做成一个奢侈品”。他提到,并不期待高能耗的企业成为绿证购买的主力军,像钢铁、水泥等行业对电价的敏感性比较大,“我们期待绿证的购买方是那些能源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占比非常低的企业,像高新技术企业”。
对于绿证不能二次交易,该官员表示,允许二次交易会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但是也会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可能会出现囤积的行为,同时最关键的,是会使得绿色证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品种,不管是管理的机构设置要求还是管理的难度都会剧增。
而针对绿证与碳交易,他认为,在欧洲很多国家,碳减排交易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也是长期并存,每1兆瓦时新能源电力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本是一个确定的量,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过程中,只需要明确绿色证书背后所代表的减排权益的归属即可顺利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外界所担心的过补贴或者二次补贴的问题,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界定交易边界的方式化解。
FR: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