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应当与生态环保、海绵城市建设、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租赁或者划拨时,应当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确定的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纳入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对民用建筑项目进行规划审查时,应当就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同步征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能满足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的,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六条 绿色建筑按照国家规定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
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第十七条 新建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和建筑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一种以上与建筑能耗水平相适应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新建单体民用建筑屋顶可利用面积达到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应当安装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
宾馆、医院等有热水系统设计要求的公共建筑和新建居住建筑应当安装太阳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验收。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和装配式建筑应当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要求建设。鼓励商品住房按照全装修成品住房要求建设。
民用建筑附属停车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第十八条 对绿色建筑发展实行下列引导措施:
(一)建筑物外墙外侧保温隔热层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
(二)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项目依法减征或者免征水资源费;
(三)应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民用建筑,在核算建筑能耗时,其常规能源替代量可以抵扣相应的能耗量;
(四)新建民用建筑实施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折算为附属绿地面积。
(五)满足装配式建筑要求的民用建筑,墙体预制部分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成交地块的容积率核算,最高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三;同时满足装配式建筑和住宅全装修要求的民用建筑,墙体预制部分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成交地块的容积率核算,最高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五。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选用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减排效益评价等内容。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时,应当将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纳入评估和审查内容。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咨询、设计、施工中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违反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进行设计、施工、监理。
建设单位应当监督墙体材料、保温材料、节能门窗、供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节水器具等建筑材料、设备和产品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
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采用的节能措施、节能材料和设备、节能设计指标等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对施工现场的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产品进行取样检测。
第二十一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进行设计,明确建筑材料、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指标和采取的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等。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文件应当包含绿色建筑专篇。
新建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安装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及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设计内容。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审核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等级和技术指标;不符合项目绿色建筑等级标准的,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经审查通过后,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查程序重新审查。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有关施工技术规范编制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中采取降低施工能耗、水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噪声污染和防治扬尘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