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发电装机与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国家,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总消费量的50%。其中,发电用煤18.39亿吨,占我国煤炭总消费量的46.4%。多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通过技术升级推进燃煤发电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在2015年底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也要认识到,实现电力转型发展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比例的上升,出现了传统电力系统不适应大规模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等问题,新能源电力难以有效消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加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把电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发电供给侧、电网输配侧、用户消费侧的协同机制,多措并举破除技术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在发电供给侧加强电网友好型发电技术研究。新能源电力占比越高,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实现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发电供给侧提高响应电网调度的能力和灵活性。一方面,发展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技术,提升功率输出的平稳性和可调度性。另一方面,发挥传统电源特别是火力发电的可调度性优势,平抑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与间歇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于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并存的时代,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燃煤火力发电通过灵活性改造可以进一步提升快速、深度调峰能力,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需要。另外,可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大容量储能技术,规划建设区域性多能源协同利用的虚拟发电厂,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利用。发展智能发电技术,提高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智能化运行控制水平。
在电网输配侧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我国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呈现明显逆向分布,需要在统筹送、受端需求、结构、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还应进一步探索大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加强区域内省间电网互济能力,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同时,着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综合调配,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构建“互联网+”电力运营模式,全面推广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开展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用户消费侧努力实现电网友好型智能用电。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可与电网友好合作的可调整负荷(如制冷、供热等)和可平移负荷(如洗衣机、消毒柜等),目前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将这部分可平移负荷最大限度地平移到电网用电低谷,就可以大大降低用电高峰压力和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消纳更多新能源电力。同时,应不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直接消费的比重(如减少散煤燃烧、燃油汽车等),努力形成绿色产能、绿色用能的能源生产、供给和消费格局。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FR: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