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热发电市场缘何“行路难” 产业链不成熟成掣肘
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环境,我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日益关注,迫切地想要提高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开发较为深入的能源不外乎太阳能和风能,但是弃光弃风现象比较严重,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光伏发电类别中的太阳能热发电潜力渐渐被挖掘了出来,成为新能源圈炙手可热的行业。
太阳能热发电可实现24小时稳定持续发电,并且是真正环保的清洁能源。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提交了三项清洁能源提案,其中一项就有关太阳能热发电。此前,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热装机规模约18MW。2016年国家能源局发在《国家能源局关于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我国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有20个入选,总计装机容量达1.35GW。而且,《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也要求,截至2020年,光热发电规模要达到500万千瓦。这些数据都表明,太阳能热发电市场风头正盛。
然而,任何新生的事物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能够突破重重关卡,解决不断涌现的难题,破除前行的屏障,才能最终从萌芽期成长为“参天大树”。
成本高
“成本高是太阳能光热发电发展的‘拦路虎’。”,这是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光热发电专委会秘书长周洪山的原话。跟很多新兴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相似,成本是基础建设阶段绕不开的话题。据了解,假设投建一座50兆瓦的太阳能光热热电站,投资额大约在10亿至20亿左右,就连全国工商联的提案中也承认,这是一种高投资产业。就拿最新的例子来说,江苏省宿迁市占地83亩的光热发电基地建成,总投资约2.5亿元。
技术不成熟
一旦说到成本问题,必然会牵扯技术层面的现状。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是目前国内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升级的掣肘之一,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加重了这一影响。从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如高精度聚光镜、储热装置这样的核心设备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设备的稳定性有待实践检验。对此,光热资深专家徐二树就曾直白地说,“等个三五年,看哪一种技术路线更适合我们的国情,我们就上哪个。”
人才储备和操作经验不足
虽然我国是第四个掌握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有关技术的国家,但是起步晚也是不争的事实,加上上述提到的核心设备实践不足,技术水平不够成熟,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规划设计也仍在摸索,国外的发展经验不完全符合国情等种种因素指向了另一个发展障碍——人才储备和操作经验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原动力,人才是创新不枯竭的保障,操作经验当然来自人为实践的积累,层层关联不难看出困境所在。
统一标准缺失
政策利好的东风吹得正猛,各地也向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抛出了“福袋”,为产业的发展一路亮绿灯,这无疑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然而,大方向上的倾斜并不意味着规范制度能够一夜成型,国家方面哪怕想要“倾囊相授”也要囊中有物。标准界限的模糊,产品质量体系的空白,企业的各行其是都在冲击着尚未成熟的市场秩序,看似短期内获益,实则后继乏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除却这些因素之外,国内政策性的上网电价指导缺失致使上网竞争优势不存,发电区域与用电负荷分布不一致,大规模远距离输电需求与现有的电网水平不完全匹配等都在挑战太阳能光热发电这个初生市场的前行能力。
但是,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国际能源署就预测过,到2050年太阳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IEA也曾预测,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市场2050年将成为全球第四大市场。国内预测机构更是直接给出了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对国内经济产值的贡献近万亿的评估,如何在顺境中登高望远,如何在困境中自强傲立,这会是摆在行业内所有企业面前的课题。
FR:中国环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