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舒兰市总装机80MW、覆盖210个行政村庄的扶贫光伏项目,运用新的运作模式解决资金与管理问题,采用先进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典范项目,让贫困户真正脱贫成功。
许多地方的光伏扶贫缘何失了“准星”
2016年的12月初,央视新闻频道用20多分钟时间专题报道了许多光伏扶贫项目出现了“卡壳”、“断线”现象。 光伏扶贫之所以“卡壳”,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初期资金投入的问题。按照国家政策意见本应地方政府主导出资或者协调银行、企业、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筹措的光伏扶贫电站投资资金迟迟无法落实,最终落得呼吁让贫困户“自己购买电站让自己脱贫”的尴尬境地。
即使通过政府主导,金融服务等多方筹措,最终建设成功的扶贫电站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光伏电站25年收益,需要产品质量的长期可靠性;其次,光伏扶贫项目单体规模小,项目分散,给政府管理带来许多困难;电站出现故障后,无法定位。再次,扶贫项目电站数量多,日常维护工作量大,电站中的零部件故障多,易损件较多,逆变器针对农村的电网适应性差。后续维保服务停止,设备停止运维等等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让光伏扶贫面临着“断线”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