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分享到收益,规模就能上去。太阳能和风能同时再加速技术改造和规模化,用高水平建设,分布式推进风光储能一体化,进而配额制、绿证机制能更容易推动。
以前三北地区的项目多在沙漠、草原、高山等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地消纳不了,需要对外输送。这又冲击到接纳地区的火电,地方不愿意要,消纳不了,送不出去,就出现了弃风限电。
现在风电向中东部地区转移,当地风速偏低,消纳能力强,但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宝贵,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用分享机制、保护性开发,通过分布式、共享式的开发推进风电和太阳能的发展。
建议强制推动配额制
记者:绿证交易已经开始实施,但配额制还未出,这样实施绿证还有意义吗?
张传卫:我认为有意义。绿证制度一旦形成价格机制,能刺激人们价格外的预期,从而带动市场、金融、社会资本向新能源领域投资。现在单一的补贴制度有不确定性。
原有的能源体系在制度设计方面有不完善之处,从调度方面来讲,新能源是作为补充角色。因此,当能源供给过剩时,各类能源之间会出现博弈。
我们建议,强制性推动配额制,中央政府规定年度的刚性占比和总量,地方要求实施生产侧和消费端的配额制。
记者:回到行业本身的发展。2016年风电新增装机量不到2000万千瓦,你觉得未来两三年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十三五”时期风电的整体规划是发展低风速和海上吗?三北地区还能有所作为吗?
张传卫:虽然2016年风电新增装机量较前几年的3000多万千瓦的规模有所下滑,但总体来看,20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还是能保证的。
短期来看,“十三五”期间三北地区不会有大的发展机会,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低风速风电和海上风电是发展重点。当然,低风速地区的风电开发是阶段性的开发,这种开发必须推进普惠制和分布式,电站规模性开发是有限的。
有朝一日三北地区的消纳问题解决了,我们仍有必要对三北地区风电进行再次开发。在低风速区域积累的风电技术将为重新开发三北地区风资源奠定深厚的技术基础,其建设成本有可能会低于6000元/千瓦。
以三北地区每秒平均7米多的风速,年发电小时数可以超过3500小时,一个10万千瓦装机的风电场,假设电价是0.4元/度,接近4亿度的发电量,销售收入每年将超过1.6亿元。风电场建设成本6亿元,运行成本很少,按照10年回报期,4年就能收回所有投资成本,收益率高于15%。
FR: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