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雾霾的症结和药方
关于冬季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普遍的观点是供暖排放叠加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
陈吉宁认为,初步估算,冬季供暖给京津冀增加了3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说,进入冬季,我们的‘负重’增加了30%,还要走更狭窄的隧道(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1990年以前,北京也有类似扩散条件不利的天气,但并没有发生重污染。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机动车等排放的污染物翻了四五番。随着污染物排放量的上升,成霾的气象门槛逐年降低。气象条件稍微差一点,就发生雾霾,再差一点,就发生重雾霾污染。目前,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两千万吨,而且污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东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京津冀及周边6个省市,是雾霾频发的主要区域。抛开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这一地区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本身就充满了烟火气。
京津冀及周边6省市占全国7.2%的面积,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的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的4倍左右;钢铁产量达3.4亿吨,占全国的43%;焦炭产量占全国的47%;电解铝产量占全国的38%;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的33%;水泥产量占全国的19%。
此外,京津冀及周边还有大量的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化工产业。京津冀的煤电机组占全国的27%,机动车保有量占全国的28%,特别是重型车保有量,占比将近30%。
在这些数字的基础上,还要叠加冬季供暖的30%。根据环保部的调研,冬季供暖增加的30%的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京津冀地区热电联产程度低,城市供热基础设施比较差,热电联产供暖面积占城市供暖面积的50%;二是小燃煤锅炉环保设施跟不上,装备水平低,运行管理水平也差,污染物排放浓度甚至是大电厂的十几倍;三是农村燃烧散煤问题严重。全国每年大概需燃烧2亿吨散煤,京津冀占了20%。烧1吨散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电煤的10倍以上。
由此可见,冬季雾霾治理的关键,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能源转型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供应结构的显著变化。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2.6倍、1.4倍、4倍和168倍。2012年,我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5年,我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2016年,我国能源生产结构继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015年的14.5%提高到17%,煤炭占比则降至70%以下。
能源生产清洁化带动了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接近20%,而煤炭消费比重则下降1.7个百分点。
电能替代的实施,为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挥了一定作用。国家电网公司自2013年以来,在居民采暖、工业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积极实施电能替代,仅2016年就完成替代电量1030亿千瓦时。
然而,这些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亮点,被湮没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的庞大基数之中,排污严重的煤炭仍是我国的主力能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