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通知,将2017年光伏一类至三类资源区新建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65元、0.75元、0.85元,比2016年分别下调0.15元、0.13元、0.13元。虽然正式通知未提分布式,但在此前价格司的解读中已明确分布式光伏补贴不作调整,继续执行0.42元/kwh的国补标准。这意味着,政策继续导向分布式,相比地面电站补贴的接连缩减,国补叠加省补、市补甚至县补的分布式光伏“钱景”更加诱人。
当然就目前而言,国内分布式光伏仍在探寻成熟的商业模式,发展进程缓慢,且须提防大量并网对电网的冲击。在江苏固德威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敏看来,随着储能成本的下降,分布式+储能将成未来光伏的主流形式。
分布式光伏紧盯收益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对外发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分布式光伏规模在6000万千瓦以上,即未来五年我国每年将实现约1000万千瓦的分布式装机。
市场远景的实现关键在于效益可期。在“光伏˙科技˙未来”论坛上,新维智能电力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淑娟表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收益与政策、质量、安全、成本以及能效等休戚相关,特别是作为政策导向型产业,电价政策左右了光伏项目的布局方向。
分布式光伏项目主要有“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和“全额上网”模式。自发自用电价(单位为元/度,下同)=基础电价+0.42+地方补贴,余电上网电价=当地脱硫煤电价+0.42+地方补贴;而全额上网电价即标杆上网电价。
王淑娟介绍,按市场基础电价最低约0.5元、最高1.5元,脱硫煤电价0.25~0.45元,则自发自用收益=0.5~1.5+0.42+地方补贴=0.92~1.92+地方补贴,余电上网收益=0.25~0.45+0.42+地方补贴=0.67~0.87+地方补贴。以此计算,2017年“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收益显然高于全额上网的0.65、0.75、0.85元/度,这也解释了光伏格局逐渐东进偏向分布式的根本原因。
相比全额上网的光伏项目面临补贴下调以及弃光风险,王淑娟强调,“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风险较低,主要在于用户电价下调,以及工商业项目面临的收取电费问题,高信誉用户将成争抢对象。
电价补贴之外,光伏设备选型、光伏系统设计、合理运维等也是保障分布式光伏项目收益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