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中国是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煤炭使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同样,煤炭消费与雾霾密度是高度重叠的。根据美国资源世界研究所做的一份研究,对比1850年和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是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最显著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能源消费一直处于同步增长的状态,能源系统中需求是变化的,总量是相对可预判的。如今,我们能源系统的主要矛盾已经开始转化,从总量不足到结构问题突出,这便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
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提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时间里,我国能源结构几乎没有变化,特别是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98年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是供应总量的要求,当时的主要矛盾是能源总量供应不足;从1998年到2006年,能源供应总量的需求跟结构矛盾已经出现了交叉;第三阶段就是2006年至今,能源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减少煤炭和石油消费量,从现在起每年减少一亿吨煤炭消费,到2050年保证碧水蓝天;二是尽可能快速地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任何一个能源产业从初期发展到成为主导能源,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的时间;三是当可再生能源满足不了经济增长需求时,可以用天然气来弥补。
能源供应侧和需求侧改革是我国政府所说的宏观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能源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宏观经济领域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两侧有共性结构问题也有个性结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电力系统在过去的发电模式中,供应侧是相对稳定的,煤电等都是按照计划发电,而现在的供应侧由于风电、光伏等技术的加入,变成了一个波动的系统。与之对应,需求侧一直都是波动的,需要通过调度让供应侧和需求侧的负荷相匹配。
供应侧和需求侧的同时波动,对于新技术来说反而是新的机会。解决协调性问题的主观因素是体制和机制,外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程度的不同,都不是影响供需两侧改革的主要原因。
如今,我国环境问题持续恶化,PM2.5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老百姓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环境发展的问题。预测下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假设我们的汽车保有量到2050年达到千人400辆,以13.8亿为人口基数,那时的中国将有5亿辆汽车。这个数字说明未来我国汽车需求量巨大,但是燃油汽车将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取代燃油汽车。
2015年,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火电占73%,如果发展越多的电动汽车,则消耗的煤电就越多。这种矛盾就要求需求侧引领供给侧改革,电力绿色革命就是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研究显示,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在2050年要降到35亿吨标准煤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碧水蓝天的目标,而据预测,中国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基本上在65到75亿吨标准煤之间。如何把需求量降到35亿吨标准煤的终端能源消费,那就是两个措施,一是要在终端用能结构里不断提高电气化的比例;二是要进行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化石能源替代的根本途径。风能和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我们以京津冀地区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按现在的调度能力,京津冀区域的电网调度应该有600多万千瓦的缺口,那么如果把内蒙古、京津冀这四个通道13条回路充分利用,现在还可以多接纳1500万千瓦的风电。此外,根据测算,到2020年,如果我们把京津冀的煤电用于调峰,把煤电机组灵活应用,以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水平,再建设一些必要的配电网,仅京津冀加上内蒙古这个区域,就可以接纳2.2亿千瓦的风电装机。
现在出现弃风弃光,不是技术问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利益分配的问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电机组调峰就应该配以相应的调峰价格,这样便可以接纳更多风电,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
最后展望一下风电发展的未来。可以说,风电是实现绿色电力革命的主力军。2016年到2017年,我国每年将增加风电装机3000到3500万千瓦;2018年到2019年,每年将新增装机4000到4500万千瓦;而到了2020年,我国要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届时,“十三五”末,我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3亿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