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下调了光伏上网标杆电价。该通知拉开了我国光伏市场在补贴下行压力下的发展序幕,随着上半年“630抢装潮”结束,新标杆电价政策落地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来自日前召开的《可再生能源法》研讨会上的公开消息称,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挑战,弃电和补贴问题首当其冲,截至2016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累计达到550亿元,2016年预计将突破600亿元。
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完善《可再生能源法》,调整相关政策。据透露,下一步全国人大将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推动法律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适时修订完善法案内容。而可再生能源电价和补贴政策也酝酿改革,将实行电价和补贴的分离,差价补贴模式变成定额补贴,并且更多倾向于分布式。
“理论上2016年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能达到800亿元,但实际征收的数额并没有这么多,主要是自备电厂存量本来就大,在地方推动下规模迅速扩大,现在基本不缴纳政府性基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处长支玉强坦言,当前实体经济下行,降电价需求强烈,现在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比较困难。
而这,已经不是主管部门第一次透露要对光伏补贴政策进行改革的信息。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光伏应用市场系统成本的快速降低,加快了光伏行业平价上网的步伐,但年内数次通过竞价招标的项目却成为舆论焦点,有专家分析,这是整个光伏行业对国家再次下调“补贴”的担心所致。
630大限后:挣扎与急刹车
众所周知,6·30抢装朝刺激了美、港、沪、深股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大涨,这一度让光伏行业喜不自胜,6·30后,整体光伏市场疾如旋踵,遭遇滑铁卢。公开资料显示,7、8两个月份的硅片与电池报价快速下跌,硅片2个月跌幅近24%,而上半年的过度抢装无疑成为此次重灾的主要原因。面对下半年的需求提前停滞,整体买气下滑,那么企业如何度过行业低潮期?
目前,企业减产、员工休假、降价、选择性接单等都成为企业面对需求下跌,减少亏损的无奈之举。作为中国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生产商保利协鑫和全球光伏组件供货量首屈一指的天合光能也已关闭了部分生产线;6月之前,天合光能就致函其材料供应商,通知停止继续供应材料。此外,受到大陆光伏市场波及的台湾地区也无例外。
这是行业固有顽疾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所致。“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成为当下光伏圈最刺激神经的一句流行语。当然,这其中不乏企业自身战略的考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规律所致,供过于求的市场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滑落,不得已的低价竞标也实属无奈。“但是,行业的出路在成本,只有低成本,低到不需要政府补贴了,行业就将迎来发展的新起点。现在正是关键的转折期,也是光伏人的夙愿和目标。”业界资深人士陈文杰介绍说。
“不管哪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光伏市场同样需要遵守市场规律与规则,否则于人于己都得不偿失。”2016年上半年,由于进口多晶硅受到限制,国内多晶硅市场多晶硅价格竟暴涨了40%。”陈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下半年需求刹车导致的硅片价格的骤跌,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卖一片,赔一块钱,光伏硅片供应商无奈采取急刹车。陈文杰指出,“减产成为行业维持生存的必然措施,这也是目前诸多企业的真实现状。”价格速降符合预判
但也有专家指出,2016年“6·30”之后,光伏招标价格“速降”与之前行业预测基本一致。在发电成本下降的预期下,组件产品价格下降是市场必然选择,只是由于上半年的抢装供需偏紧才延缓了下降步伐。《2016中国光伏行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6上半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装机同比上涨近3倍,上半年光伏组件价格受市场利好影响,下滑趋势得到缓冲,但预计下半年组件价格会逐步回落。
据行业观察,自2011年起,国内光伏市场经历了几年高速增长期,市场需求的旺盛以及光伏企业降本速度远高于行业降本速度,确保了组件价格长期稳居4.2元—4.5元/瓦的区间。也有数据表明,2012年下半年到2015年,组件每瓦价格仅下降0.3元,平均每年每瓦下跌幅度不足几分钱。这一平衡在今年“6·30”之后被打破,究其原因,与我国光伏市场大环境变化不无关系。
“中国光伏市场从无到有,2012年—2015年经历了市场高速增长的发展期,至今已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巨大的产能与中短期市场空间已不相匹配。”上述专家分析,“2016年之后,占据全球市场一半的中国市场,看上去依然很大,但每年新增装机总量却逐渐趋稳,市场与之前急速生长的环境已大相径庭。换言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已经结束了高速增长的美好时代,而今年‘6·30’也是中国光伏制造业‘小阳春’的一个结点。”
“从行业短期反应来看,价格不再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逐级下降,现阶段,光伏行业尚暂难适应。”另一位行业分析师介绍,光伏市场供需关系正在改变,电站竞标压力和前期扩张产能释放,组件生产成本预期下降,部分企业对未来市场存在不同判断,这将会推动组件产品价格继续下降。以“6·30”为节点,组件生产已进入微利时代,系统发电端再创新低也不无可能。“若现阶段并网、补贴大环境等非正常光伏成本得到根本性改观,光伏产品继续降价的空间仍存在。”
市场化渐行渐近
此外,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光伏行业的市场化,也是迟早的事。
早在2015年年末发布的电力体制改革系列文件中,就已经透露出了这种迹象。无论是“优先发电”、“优先调度”,还是在限电地区的新能源保障性发电量,其主要目的,均是在维持行业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水平,而非暴利。
无独有偶,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在2016年5月份,发改委价格司电价处负责人侯守礼也表示,我国将考虑价格政策衔接、项目建设时期不同等实际因素,初步考虑制定差异化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并伴随产业技术进步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
因此,尽管此次研讨会并没有太多的新内容,却传递出来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电价补贴改革恐怕已经是十拿九稳了,且正在渐行渐近。正在酝酿中的政策改革方向来看,光伏发电的价格可能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脱硫电价、定额补贴以及绿色证书交易收入。
具体而言,在这三部分中,随着电改的推动,除了定额补贴由政府确定外,其他两部分——脱硫电价以及绿色证书交易收入,则均要由市场来决定。根据对绿色证书的定义,国家能源局将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依托全国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登记及交易平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经营者(含个人),按照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核发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作为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以及所发电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属性证明。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可通过证书交易平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交易。
因此,绿色证书的交易价格,可能还要看其他几种新能源的发展情况,以及发电企业整体的装机规模,前者决定供给,而后者决定需求。数据显示,根据全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的要求,2020年,除专门的非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外,各发电企业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