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作为一个集光环争议于一身的行业,它承载了国家能源转型的重任,同时也暴露出了补贴缺位、弃光限电、土地问题显在化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目前这些问题集中爆发的关键阶段,光伏企业能否一如既往的占得有利地位,融资也成为诸多光伏企业面临的新的考验。
下半年光伏酝酿“反攻”融资租赁催生新动能
光伏行业的冰火两重天景象已经持续多年:一边是光伏应用市场的火爆,另一边是资本迟迟不肯进场。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一大痛点,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将有助于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目标的实现。自2015年以来,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手段,在光伏电站的资金来源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国内光伏发电投资商除国家电投、华能、华电、国电、大唐等传统大型发电集团外,还有很多新晋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达不到银行贷款的不动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等条件,因此很难获得低利率的银行贷款支持。而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虽然基本不存在限电、补贴拖欠的问题,但是由于项目建设在业主的屋顶上,所发电量需要卖给业主获取电费收益,因此屋顶业主的信誉、企业经营的稳定性等风险都会影响到项目运营期的现金流。
光伏补贴资金缺口达180亿元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自2013年以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巨额的财政补贴。但是近年来光伏补贴拖欠愈发严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再创新高,累计约410亿元,其中光伏发电180亿元。
虽然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上调4厘至0.019元/千瓦时,预计可多征收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190亿元,但仅能弥补一部分补贴拖欠费用,无法覆盖目前累积的补贴缺口,更难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所提2020年光伏发电1.5亿千瓦发展目标所需的补贴资金规模。
就目前而言,光伏行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如今在补贴被大量拖欠的情况下,融资就是获取资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然而目前对于光伏行业来说,融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光伏行业出现回暖,企业逐步扭亏为盈,但是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在2013年后相继出现债务违约,目前一些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解决了企业债务问题,但却已给金融机构贷款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再加上目前光伏行业发展“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使得已经陷入债务违约困境的企业很难扭转颓势,行业不良贷款率并未获得根本好转。
据相关部门初步估计,截至2015年底,光伏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达7%左右,有的银行甚至高达28%—29%,远高于1%左右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过高的不良贷款率直接影响光伏制造业的评级,导致银行贷款限制增多,企业融资普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