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疆最早迎来阳光的地方,哈密还拥有可傲视全国的光能资源。据记者了解,哈密全区全年日照小时数超过3000小时,个别区域如哈密市东南部、星星峡等年日照时数高达3500小时,比素有“日光城”之称的拉萨还高出350小时。与此同时,哈密年均太阳总辐射量高达6214.66兆焦/平方米,且年际变化稳定,属于全国光能资源最优越地区之一。
据记者了解,目前哈密太阳能开发集中于石城子光伏发电园区,该园区设计规模100万千瓦,目前已吸引27家企业前来开发共计34个项目,其中已投产项目32个,装机规模78万千瓦。截止目前,哈密全区已取得核准、备案的光伏装机规模累计已达181万千瓦。
与此同时,为有效解决哈密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哈密因地制宜,规划“十三五”重点发展光热发电和储能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哈密方面已委托西北电力设计院开展规划编制及光热监测工作,力图在哈密打造国家级光热发电基地。新疆首个光热项目中电工程2×5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现已落户哈密伊吾县,目前正在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在储能方面,哈密规划在淖毛湖区域开展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20MW×5h压缩空气储能装置以及能源管理控制等系统。据测算,该项目的建成可以实现风、光、气、储能多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互补协调利用,当风光电合理调配后,可使弃风弃光率由30%降为0.19%,可使得风电和光伏利用小时数分别提升630小时和138小时,显著提高电网系统的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目前相关方正在积极推进该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计划“十三五”建成投运。
软硬兼备
顺势而为,借力打力。近年来,依托本土资源及区位优势,新疆自治区及哈密地区政府携手相关企业顺势发力,合力培育出了一条完整的能源工业产业链,“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的轮廓日渐明晰,相应的配套政策与设施日趋完善。
受制于区内有限的消纳能力,加之煤炭等一次能源长途运输的成本劣势,电化能源继而外送成为新疆消纳海量能源产品的第一选择。得益于接近内地负荷市场的区位优势,电源充沛的哈密成为“疆电外送”战略的天然受益者。
2014年1月27日,以哈密为起点的新疆首条特高压线路——±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哈郑线最特别之处在于首次以“风火”打捆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消纳了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其配套电源包括800万千瓦风电、125万千瓦光电,以及4座总装机达660万千瓦的火电厂,其中包括新疆最大的火电项目——神华国能哈密大南湖4×66万千瓦火电厂。
据哈密电网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哈郑线已累计外送电量已达540亿千瓦时,预计今年的外送电量在310万千瓦时左右,有力推动了新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新疆在我国能源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另据了解,哈郑线之外,规划中的“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哈密北至河南信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目前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有望纳入国家“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加快实施。
电源及外送通道打通之后,哈密又于“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全疆唯一具有电子现货交易资格的煤炭交易平台、全疆首个洁净能源技术研究院、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哈密能源产业的“软实力”。
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前身为新疆煤炭交易所,于2012年在哈密注册成立。历经四年发展,该交易所注册资金由成立之初的2000万元增至目前的5.67亿元。今年4月7日,由新疆煤炭交易中心开发的电商平台系统正式投运,目前已发展企业会员35家,成功实现了互联网与传统煤炭产业营销的联姻,成为创新驱动升级型综合服务平台。按照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规划,2016年平台将完成350万吨煤炭贸易量,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翻番,实现700万吨的煤炭贸易量。魏忠勇告诉记者,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一带一路”核心区又增加了一个现代化的要素市场,也逐步建立和规范了哈密乃至新疆煤炭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体系,对新疆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