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的模式
“光伏扶贫提供了造血机能,能给农户带来持续的发电收益,是最好的扶贫形式之一。关键是如何建立一个执行和监管机制,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如是说道。
在黄鸣看来,从已经进行的光伏扶贫竞标来看,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血拼低价,建设时为了维持利润往往以次充好、以劣充优。
目前,光伏扶贫竞标时企业递交的只是送检报告,政府连抽检都做不到。有的企业送检产品质量较好,可中标后大批应用时质量却大相径庭;有的干脆撕下大企业的产品包装,换上自己的标签送去检验……这已成为光伏行业屡见不鲜的潜规则。
中国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约有上千家,表面看光伏组件似乎都差不多,但功率不达标,衰减严重、组件热斑及隐形开裂等现象较为普遍,会造成光伏电站发电量严重不足,投资收益大大缩减的现象。
事实上,皇明公司市场部人员调研市场时曾多次遇到这样的现象。2016年1月,德州市赵虎镇某村村民投资7万元安装一套1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此后,该电站经常因故障无法正常发电,用户数次联系厂家,可售后服务却一拖再拖。到今年8月底,该农户仅发电2000多度,可按照当初的测算,正常情况发电最少应在8000度以上。
一般来说,谁出资谁负责谁监管,商业化光伏电站由出资人货比三家、优中选优。可如今,扶贫电站是由财政全额出资、招标采购,农户只能被动的接受低价中标的结果。对于后期电站是否能为贫困农户带来稳定、持续、足额的收益,各地政府往往难有动力和能力去进行监管。
可一旦光伏电站后期运营出现故障,农户又找不到企业维护维修,扶贫就会大打折扣。政府千亿扶贫资金也无法通过光伏发电发放到贫困农户手中。
对于政府来说,如何监管千亿光伏扶贫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办主任石星罡表示,此次招标是光伏扶贫项目,每一笔财政投入都要为贫困户带来收益。由于政府没有光伏电站的运营、监管的经验,为了能保证贫困农户收益最大化,就有了以收益最高者中标、将电站承包给企业运营、分期支付建设费的制度设计。
皇明公司参与招标一再的失利让黄鸣明白了,在血拼价格的竞标中大企业往往拼不过小企业,外地企业往往争不过本地企业。德州开发区政府修改了竞标规则——比拼收益率、分期付款,当大多数企业纷纷知难而退后,黄鸣却十分的兴奋,重新唤起了竞标的希望。
在黄鸣看来,德州的招标模式实际上是从价格血拼转变为比拼产品质量和企业综合实力上。他呼吁,在未来的光伏扶贫中,政府只要能及时修改规则,就能倒逼着中标企业为贫困农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持续的售后服务,更重要的是让政府千亿扶贫的效果得到了制度保证。
在德州市政府一份内部汇报文件中这样写道,“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收益和收益率分别比原定提高20.3万元、收益率增长16.9%。工程预计12月底前见效,保守估计每年为贫困户和经济薄弱村增加收入140.3万元。”
可是,按照收益率高中标,贫困农户收益率增加多少,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要下降多少。尤其是分期付款、应收账款过长,对光伏企业日常经营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对此,作为中标方皇明公司董事长黄鸣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如推动应收账款的贷款支持,从而使政府、贫困农户与企业三方从中实现共赢,从而保障整个扶贫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目前,中国政府已出台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电价补贴标准20年不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光伏产业不仅能够帮助农户脱贫,还能帮助更多的农户致富,将是一个更大的潜在市场。但这首先要求光伏产业自身保证质量与效益,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杜绝假冒伪劣和短期投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