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盐上塔以及熔盐回收是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的关键,更是难点。对采用二元盐为工质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而言,由于二元盐的凝固点为220℃,管路中的熔盐若低于该温度,就很容易发生冻堵管路事故;另外,如果镜场反射至吸热器的能量控制不均,吸热器上的吸热管局部受热过强,导致熔盐气化,也极易发生重大事故。
对此问题,徐能表示,“对熔盐上塔及熔盐回收的试验我们非常谨慎,在8月16日的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了试验,各设备运行没有发现问题,熔盐吸热器的表面温升达到设计要求。当天进行的熔盐上塔试验的温度监测显示这些指标均在控制范围之内,这说明我们对镜场能量的控制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保证系统是安全的,于是我们在8月20日才启动全流程发电运行,并取得了成功。”
“我也没有想到会如此顺利。”在回忆起获悉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的消息后,中控太阳能董事长金建祥如是描述了当时的心情,“很难用一句话来表达,在整个调试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我感到很幸运,这个项目能够这么快就达到各项设计技术参数,也让我很意外。”
对此“意外”,徐能表示:“我们从2011年即开始研究塔式熔盐系统的核心技术,前期调研了国内大量化工熔盐系统的使用单位,在杭州建设了一套完整的塔式熔盐系统聚光、吸热、储热、换热全流程试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对塔式熔盐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长时间、系统性的试验,对运行过程中如熔盐冻堵、泄漏以及吸热器的堵管等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各种应对策略进行了反复验证,对各项关键设备的性能进行了详尽的测试与改进。光是熔盐管道的电伴热系统,就进行了数十次改进。”正是基于这些细琐、扎实的基础性工作,才有了项目实施过程的“如此顺利”。
事实上,在“没有想到”的背后,项目技术团队同样付出了他人“想象不到”的努力,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进行上述各项调试工作的几天内,徐能的心情和当天接受采访时的轻松完全相反,“那几天我基本都睡不好觉,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睡不着,精神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在20日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后得到了释放,当天徐能在他的朋友圈留下了一句话,“今天应该能稍微睡个好觉了。”
100%纯太阳能发电
时间回溯至2013年7月,中控德令哈10MW水工质电站并网发电为中控带来了诸多声誉,但也引来了少数人的质疑,这种质疑集中于此电站并非一个真正的纯太阳能电站。理由是其吸热器仅能产出约313℃的饱和蒸汽,还需利用天然气将其过热至510℃再进入汽轮机发电,这一观点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行业内私下议论的话题。
金建祥说:“其实国外不少光热电站也是采用天然气补燃的,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15%,我们补燃量设计值也不超过15%,国内的垃圾发电也是允许添加少量燃煤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不在意同行的议论。其实我们一开始就计划要上熔盐蓄能系统,只是第一步优先解决镜场聚光控制问题,而这个产生饱和蒸汽的水工质电站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花精力在水工质吸热器上直接产生过热蒸汽”。
也有一些专家能理性看待这一问题:这是中控推进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应用的第一步,在水工质技术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熔盐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风险。“中控太阳能是一家稳健又低调的研发型公司,做任何事都要有八成以上的把握才会去干。”有业内人士如是评论道,这也是中控太阳能选择先从水工质做起的原因。
金建祥强调:“其实,中控太阳能从成立伊始,就对技术路线有着清晰的规划,明确以熔盐塔式光热发电作为其技术研发方向。尽管有中控、杭锅、杭汽等股东在各自领域多年的积累作为技术支撑,对于熔盐塔式光热发电这一涉及专业领域众多、系统高度复杂的全新发电方式,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所以我们选择先从最擅长的控制入手,通过建设10MW水工质电站,目的在于重点解决塔式光热发电最大的难题——镜场聚光控制,取得成功之后,再集中精力突破熔盐吸热、储热和换热等技术难关,最终实现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的全流程贯通”。
在此次完成熔盐系统改造后,在电站主机厂房一侧矗立着的燃气锅炉已经停运。徐能指着眼前的燃气锅炉对记者说,“目前我们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个燃气锅炉了,现在我们用熔盐换热系统就可以将2号塔输出的饱和蒸汽过热为510℃的过热蒸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