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全局协调,避免局部失衡
我国地域广阔,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多不重合,不同的能源类型在能源供给的时序性上也有差别,能源布局的优化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分布,更要考虑不同能源品种的优化组合问题、能源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的关系、不同能源输运系统的相互必选和优化问题,以及不同地区的能源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但要鼓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能源发展具体规划,国家还需要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技术路线和经济政策,进行整体设计,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防止行业之间的盲目竞争,防止劣币淘汰良币,切实解决优先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发展。对跨地区的能源建设特别是电力输送项目,更要有力统筹,从系统优化出发,优化发展,优化调度,调整好利益关系,防止不合理地区封锁,盲目竞争。
三、我国能源中长期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节能优先战略
坚持节能优先战略不但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更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路径。坚持节能优先,首先要明确全社会发展目标和市场信号调整方向,制定最严格和先进的能耗标准。能源总量控制目标,应该起到制约不合理需求的作用,而不能作为能源供应能力必须达到的指标。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支撑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支撑创新绿色发展。实际能够低于总量控制目标应该成为国家和各地争取的努力方向。我国工业节能潜力仍然很大,建筑和交通领域节能空间更是有许多尚未开拓的潜力。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节能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占领市场,是创造经济新动力,供给侧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应该从宏观层面引导投资总量和方向有效调整,通过开拓合理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高效能源转换和利用模式,用尽可能少得能源消费支撑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二)以低碳化为长期目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占比高,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能源领域的过剩主要集中在煤炭产业链的过剩。从能源的长期发展目标来看,低碳、清洁能源是不足的。能源整体产能过剩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系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调整带来了契机。
实现能源低碳化,首先要控制煤炭。必须下大力尽快控制盲目上煤电,除了极个别真正先进技术(例如251工程,700度高超临界)的煤电示范项目外,坚决制止以各种理由(包括上大压小,改造增能等)增加煤电产能。需要坚决停建、缓建一大批煤电项目,从现在煤电已经大量过剩的实际情况看,任何再投入都会造成新的系统经济损失,而不会有任何系统效益产生。从整个电力系统角度看,停建项目虽然有项目的损失,但全行业得到的利益肯定会高于局部的损失,有利行业健康发展。对于存量煤电项目,应逐步控制其发电生产,将产能让渡给清洁能源项目。
继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提高我国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在发展规模上应当放开手脚,大力发展。核电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国内建设运营已经成熟,并已经开始走出去海外发展,从技术、经济、安全角度看,具备了大规模发展条件,在沿海厂址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内陆发展也成了必然选择;风电、太阳能代表着能源领域革命的主要方向,其优质性、先进性已得到公认,是实现低碳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保持政策导向和投资强度。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在体制机制设置的初始阶段,就应明确目的——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化,通过调整政策系统、价格系统以及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能源体系,整体提高能源效率。
战略层面,应当明确绿色低碳能源增量的主体地位,科学和动态预测未来能源需求,避免投资浪费和无序竞争。
在运行机制上,要充分考虑环境治理的巨大经济成本,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健康成本和社会代价,从源头治理,减少排放源。绿色低碳能源的环境外部性优势需要充分体现。要切实解决绿色低碳能源直接附加成本由用户负担的机制和实际操作问题。制止盲目错误投资的经济效益,可能比消纳绿色低碳电力的直接负担更大。风光水没有相应燃料和流动资金成本,核电充分上网的燃料附加成本也远远低于煤电,保障非化石能源电力充分上网,得到的系统经济效益肯定比保持火电运行时间得到的效益高。要创新合理利益分享机制,排除体制机制障碍,保证优质能源加快发展。可以通过电力系统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逐渐把碳排放成本进入电力发电成本,促进发电企业的优化选择。实现清洁项目碳减排货币化、火电项目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价值分配向绿色低碳项目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能源供给低碳化。
总体来看,能源革命是一个涉及到多领域、多层级的系统工程,改革过程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环境效益,既要对产业现状有准确的判断,又要对未来的发展形势有合理的预期,需要改革者在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整体把控和调节,确保实现改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