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贾跃亭、李河君们把造车梦端上台面的时候,我们是否用过于狭隘的目光去看那些勇于尝试的人们?我们是否只会用结果倒推来论证成功的逻辑?无论成败,他们的动作就已经是在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了。
李河君造车了,汉能又引来一片哗然;上一次,汉能引发媒体和公众的瞩目是在去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暴跌46.95%,单日遭遇腰斩,一度坐拥1600亿元的李河君身价转瞬蒸发千亿。
“感谢做空者,让我反省和感恩,发现自身不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会。汉能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已偿还大部分银行的钱,金融机构对汉能的信心已经恢复。”
7月2日晚,李河君驾着汉能“不插电”的新能源车,带着汉能在移动能源战略的新布局,在镁光灯下高调亮相,一扫积郁了一年多的阴霾。
一口气发布了四款“Hanergy Solar”命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李河君不忘撂话:“我们比马斯克强,我们是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没有人想象并做到一个汽车在外面晒五六个小时就能驱动了,汉能是第一个。”
或许,这话在很多人听来可能过于桀骜不驯,但李河君就是这样的一个“狂人”。只是,同样的狂,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之下,世人能给马斯克的狂封神,却很难为李河君的狂点赞。
汽车,至今都被视作工业时代最具象征性的产物。中国人造车,从造车技术的舶来,到山寨的模仿,到大规模的并购,到改进的创新,再到自主技术的追赶……其实围绕着造车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我们一直未曾改观那种落后的自卑心理。
因此,当李书福提出“四轮沙发”的造车梦时,国人掷向他的只有奚落和揶揄;当贾跃亭以生态理念提出改变造车方式的时候,人们质疑乐视造车不过是圈钱而为;而当李河君以超前的技术,端出并不难以理解的产品时,我们仍习惯以眼界之内的想象去给它找茬挑刺。
今天,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大国崛起,中国人不仅要有政治自信、经济自信,更要有文化自信。中国人从来就不缺乏想象力,我们缺乏的是让想象释放的能力。所以,请不要用嘲笑去扼杀每一个追梦人的理想与情怀,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李书福、贾跃亭、李河君。
汉能的跨界逻辑
我曾多次造访汉能,对话李河君。不得不说,李河君是一个很会说服人的商业天才,他并不是靠多么激情、煽情的语言来打动你,而是以一个商人的独特逻辑,使你信服。
李河君大举布局新能源的时候,恰恰是在光伏产业陷入寒冬的低迷季。欧洲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全球最大的光伏能源市场萧条萎缩,加之欧盟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竖起的壁垒,使得出口欧洲市场占据七成以上销售份额的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焦头烂额。
恰恰就是在所有人都不敢再砸钱到这个领域的时候,李河君却抡起重锤,开疆拓土。甚至很多行业内的人很诧异于汉能这个“外行”的做法太疯狂,但就这样,李河君几百亿的豪赌成就了汉能在光伏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