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全国两会上清洁能源企业参会代表对被迫参与“调峰”的抱怨,到最近因为媒体广泛报道而引起极大关注的甘肃千亿风电基地停摆。无不表明,在电力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对“发电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不过,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基于自身的发电不稳定、缺乏“调峰”能力这一硬性缺陷以及掺杂了不同利益诉求的情况下,“限电”的问题恐怕很难会获得满意的解决。
最近,来自媒体的报道称,国家能源局已叫停甘肃、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新增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待弃风限电有效缓解后另行研究。
从目前的各种信息来看,即便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在新能源“限电”的问题上,可能也处于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而只能推出类似上述先行叫停新增新能源建设项目的“下策”。
而暂停新增项目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决定着这一“下策”带来的影响是否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散。甚至,从更大的影响方面来看,也有可能会使得新能源产业告别目前的高速增长。
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利益纷争公开化
纵观这次“风电限电”事件,在具体的原因剖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包括电网的输送通道不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过快以及调峰难等。但其中最大的新意,则是各方的利益冲突开始公开化,尤其是在包括央视这种大众媒体的参与后。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电力行业的“新常态”。比如在这次甘肃千亿风电基地事件中,西北省份想将更多的电力外送,但电网条件又不允许。即便电网条件允许了,外送电力的接收方,却又因为要优先消纳本地的电力,以及新能源电力不稳定等潜在的风险,而有多重的顾虑。
这活生生的就是一幅电力版的“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