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外SOHO的一间办公室里,有这样一支国际化的团队,他们年轻但却在绿色能源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他们的成员来自五洲四海,但却非常接中国地气;他们行事低调,但却获得众多知名跨国企业和世界著名投融资机构的青睐。团队的 “带头大哥”是个美国人,Thomas Lapham, 他有个中文名字叫唐瀚文。
这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组合起来的团队,公司总部位于香港,北京是运营管理中心,员工大多来自名校或有外企工作经验。首席执行官Thomas Lapham (唐瀚文)是一位成功的创业型企业家,加入ACC之前,Tom 与合作伙伴在美国创办了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该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在全美拥有五家分支机构的行业领先企业,并被总部设在英国的业界领袖企业收购。
资深副总裁唐昊曾任职于西门子旗下的兰吉尔、法国耐克森等公司。首席财务官吕联成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在能源产业战略制定、项目投融资、公司财务等方面有近20年的管理经验。公司不大,规模只相当于某些大企业的一个办事处,但他们做的事情却是那些大企业没有做成的分布式光伏开发与投资。
分布式光伏在中国到底有多难?连续两年被能源局作为力推的发展重点,各地对分布式光伏出台了额外的补贴,北京的分布式补贴甚至高达3毛/千瓦时,期限长达5年。但2014年中国分布式光伏8GW装机目标只落实了2.05GW,到2015年新一届能源局领导班子干脆直接取消了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的规模限制,政策方面的宽松从侧面反映了分布式市场的不成熟。此外,经过两年的磕磕绊绊,大部分当初对分布式光伏雄心勃勃的企业都开始专注于地面光伏电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分布式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市场,只有少数初创企业和放眼于未来趋势的冒险者战天斗地,与人过招,乐在其中。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完善成熟的普适解决方案用于全面开发居民和企业的屋顶。
中国分布式 VS 中国式业主
在中国,分布式光伏推广困难有几点:
1、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屋顶,旧城区改造、城镇化进程的推行也让现有屋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几乎没有企业愿意去为居民屋顶支付前期费用,而在认识不够深入的情况下让居民去投资光伏电站所需要花的时间成本显得过高。目前部分企业采取的分销商模式,自身只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2、商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屋顶业主往往不愿意花钱自己投资。更多时候是由光伏电站投资商出资建成后,屋顶业主签订能源合同管理,按照协议价格收购光伏用电并收取一定的屋顶租金。但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年,对于光伏电站25年的生命周期来说显得太短。同时,虽然我们国人一直标榜诚信,但在这方面确实不如欧美。最简单的判定方法可以参见各国的火车站产品是否可靠。光伏电站这样一次性投资项目也是类似,投资企业还会考虑口碑等因素,而屋顶业主如果不守诚信,收取电费时会很麻烦。而一个企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存活25年的情况下,就草率的签字,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
3、运维。目前各大集中式光伏电站投资商多采用针对项目的运维方式,通过智能化运维系统,远程监控,现场运维。但对于分布式光伏项目来说,项目地域分布更广,项目更加碎片化,对于现在体量都比较小的分布式投资者来说难度非常大。
光伏项目投资回收周期漫长,如果想拥有持续性开发能力,上市融资和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是必要手段。而对一个能够资产证券化的项目来说,要求稳定并拥有一定的体量。而上述几个问题存在,导致分布式项目并不太受融资机构欢迎,企业在投资分布式项目时,能得到的贷款比集中式地面电站少得多,同样资金,投在地面电站,风险小,且能够开发的装机规模更大。
“挑食”:分布式光伏市场的二次细分
但ACC却做到了,成绩还不错,ACC在2014年年底正式进入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2015年先后做了宜家、联合利华、安德里茨和太古可口可乐等分布式光伏发电投资项目,并拿到了高盛的4000万美元融资,成为高盛2025年1500亿美元投资清洁能源计划的一部分。
高盛在绿色金融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这项计划启动于2005年11月,期间参与了首支太阳能评级证券,首个美国YieldCo的挂牌,首支绿色债券以及首个绿色市场证券化产品。但直到2012年,高盛制定的2025年投资目标目前只实现了400亿美元,调高对新能源的投资目标显示了投资机构对清洁能源的信心。
“此举意味着高盛对ACC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屋顶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巨大信心”,ACC首席执行官Thomas Lapham先生(中文名:唐瀚文)声称,“我们特别荣幸能与高盛一起共事,他们拥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全球关系网络和中国境内丰富的投资经验。部分市场地位举足轻重的国际大型公司信赖ACC提供的光伏解决方案。高盛的支持能够进一步确保我们持续优化服务内容,满足并超越客户高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