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特别说一下,现在风电、光伏为什么会弃风、弃光?跟选择的模式很有关系。
我国好的风、光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因为风、光电本身是间歇性、不稳定的,只能靠煤电来配套调峰,加上“三北”地区由于自身市场容量和调峰能力有限,为了大量发展风电和光伏,不得不新建更多火电,用风光火打捆方式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
这种风光电依托火电发展的模式,造成了一个困境,在这过程中,由于技术上风光火打捆比例的要求,新增火电的发电能力慢慢就超过了新增风电和光电,逐渐就出现了对能源结构优化边际贡献递减的效应,最终会出现负效应。即为了发展风电和光伏,不得不新上更多火电,能源结构不但没有清洁化,反而用上了更多的煤炭。
从这个角度来看,风电、光伏不能继续搞“大基地、大调峰,大输送”集中开发模式,一定要转向更多用分布式的方式发展,在当地低压侧上网和消纳。
目前,低风速风机和海上风电技术已突破并日趋成熟,在东中部和南方搞更多的分布式风电和光电,由于其自身市场容量大,调节能力强,不需要额外新增火电调峰,不需要外送,与传统能源的价差也小一些,同样的补贴可以支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因此,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肯定是市场倒逼出来的这样一种有竞争力、可持续的模式。
另外,新能源电价水平一定要主动降下来。作为高端的新能源市场,要让最有能力的人赚钱,让技术先进者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但是以往的运行效果是,随便哪个人进去都很容易赚钱,最后导致鱼龙混珠、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光伏和风电项目的批文倒卖几次还能赚钱的不合理现象,这是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现在国家已有很明确的政策导向了,降电价是必然趋势,补贴也不可能全部满足、一劳永逸,必须倒逼成本下降,优胜劣汰,这才是新能源能够可持续大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能源发展模式必须与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相适应,才能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角色。
以上是三个辨证关系,把这三个长远的战略抉择考虑清楚了,取向定下来以后,中国目前的能源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我们眼前能源发展也有三大难题
第一,火电装机明显过剩,从每个地方看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很突出,但是从全国来看,隐患很大;第二是弃风、弃水、弃光的“三弃”问题,如果现有模式不变,“十三五”会愈演愈烈;第三,跨省区市场消纳、优化配置的余地越来越小。经济发展新常态后,原来的能源消费大省也不需要太多新增能源,对外来能源没有接纳的积极性,两者找不到结合点,交换的优势体现不出来。
怎么来化解?只能通过市场的办法。
在当前这个情况下,一方面要更多做减法,对老的存量要去库存、去产能。比如说把已有的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提的更高一点,相当于在电力行业“去库存”。
另外就是严控新项目,对传统能源,无论是煤炭、煤电还是炼油,都要慢点上,要有一个以时间换空间、优化改造消化存量的过程。
对于新能源,如风电和光伏也不能按惯性上得太快,也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练好内功的蓄力期,新建节奏一定要控制好,而且发展模式和布局思路要变,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要做加法补短板,像电力系统中优质调峰机组太少,龙头水电站、抽水蓄能和燃气调峰电站非常缺。还有用户侧响应、需求侧管理要跟上。天然气调峰储备设施也是很大的短板。把这些短板补好了,解决眼前和未来的难题就会游刃有余,就会有效化解“三弃”等问题。
总之,只要通过系统优化、对症下药的办法,逐步改变我国能源体系最安全又最保守的发展惯性模式,充分挖掘潜力、减少浪费,大幅度提高系统效率,就能让能源发展和改革真正活起来,国民经济也能从中大受益,推动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协调、创新、可持续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