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
天威集团在2007年一系列动作让英利倍感不安,上游材料多晶硅开始被天威集团掐在手中。曾有媒体报道,兵装集团董事长尹家绪说:如果不能夺回对天威英利的股权,则要用“央企的打法”,支持天威集团在其他地方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多晶硅一起发展。“我们从来不受人摆布!”尹家绪这样说道。
2007年,天威保变持股51%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在四川注册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及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组件有限公司。
2008年1月,天威保变与乐山电力(51%)注册资本5亿元共同组成乐电天威,天威保变控股49%。
多晶硅大省四川几大多晶硅巨头背后均有天威的身影。
英利紧跟其后。在乐电天威成立后仅仅隔了两个月后,英利便宣布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公司注册资金1.9亿美元,项目总投资126亿人民币。
英利迫切成立六九硅业,一方面是由于多晶硅在2007年暴涨,英利看中多晶硅产业的潜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原料的多晶硅昂贵,英利无法忍受从上游端便受制于人。
有接近英利高层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透露,2007年9月,苗连生已经在秘密筹备硅料场,并起名“筹粮处”。
除在上游原材料硅料的硬碰硬之外,2010年12月,天威集团拟在澳大利亚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而当时有媒体公开报道指出天威集团此举“意在沛公”,称该项目并不成规模,而实质上要借机向英利集团示威,加码天威英利股权争夺战。
工程建设需要时间,不论是天威集团,还是英利都没有料想到两年后的多晶硅大败局,在这场败局中,天威系遭受几近灭顶之灾,而英利也元气大伤。
2011年,是让整个光伏产业人难忘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英利开始走上连续亏损的道路。
先是多晶硅价格崩塌。2009年,多晶硅价格已经在300万元/吨急转而下,到达2011年上半年价格约为每吨60-80万元,而2010年刚投产的六九硅业曾宣称,六九硅业投产后生产成本业绩达到每公斤28美元,而满产后生产成本每公斤2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