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制造业“边缘化”
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已超2000亿元。与此同时,光伏企业盈利情况也得到明显好转,产业链各环节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前十家组件企业毛利率超过15%,多数企业扭亏为盈。
尽管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但在整个行业重心转向下游的时候,在关系行业后续发展的降成本潜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也引起了各界的一些担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就公开表示,就目前的情况看,价格不会像前几年下降那么快,换句话说,成本下降的空间已经挤的差不多了。而在整个行业热点全部转向应用的时候,对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在制造业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的时候,可能将会影响到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无独有偶。在此前召开的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朱明也表示,尽管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进步更加显著,但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而国外在新能源技术发展方面的投入的研发,新的转换效率的提高都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必须要看到,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此,王洪认为,无论是在降成本方面,还是在制造业创新方面,如果实施“上下游”联动发展,将会有一定的优势。
“光伏制造业涉及的产业环节非常的多,如果想降低成本,只能一个一个环节的‘抠’,通过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才有可能把成本一点一点的降下来。而在创新方面,如果自身不参与电站开发的话,可能就不会及时的了解到下游的需求,自然也就很难根据下游的需求来进行创新。”王洪称。
资料显示,一些企业为了在技术升级上有所作为,大有走“全产业链”势头,包括在一些细分环节投入更多的自主研发的力量。而作为同时涉足组件、电池片、EVA等光伏辅材的东方日升,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