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对汉能薄膜发电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产业公司而言,是个绝对小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汉能股价在香港证交所暴跌47%,几乎被腰斩一半,并创下了短短24分钟里“飞走”190亿美元的“壮举”。
一些分析师认为,汉能在股市上的离奇表现表明中国光伏产业跌入严冬,因为就在汉能市值香港大“缩水”的同时,另一家实际上更出名的中国光伏上市公司一一英利绿色能源也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股市上做出了如出一辙的“高台跳水”动作,当地时间5月19日,英利股价单日暴跌37%,如果算上时差,和汉能基本算“双人跳”。
问题凸显
坦率地说,中国光伏产业的确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
中国自“十一五”将光伏产业纳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起,光伏产业获得扶持,并高速增长。自2007年起,光伏设备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当年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全球总产量57.3%,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10GW,2012年达到20.56W。
由于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光伏设备产能、鼓励出口创汇和轻国内应用的偏差,导致光伏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重。据统计,在2011年中国光伏“黄金年”,中国每年光伏产品、设备,出口比率高达90%以上。
而由于政策鼓励措施的差异,全球光伏技术普及应用并小平衡,欧盟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球70%,美国约占近10%,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也严重依赖上述两个市场。在2012年年底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六成针对欧盟,约三成多针对北美,而中国光伏产品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在70%~80%。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欧美各国难以容忍中国光伏产业的扩张,谋求使用关税壁垒加以限制;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产业对出口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的畸形依赖,和国内装机并网长期受政策限制而发展缓慢,导致内需小振。一旦欧美市场实行“双反”报复,后果就十分严重。
美国是率先对中国光伏产业举起“双反”之刀的。2011年10月,光伏企业SolarWorld(德国企业)率先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实施“双反”的要求。
当年11月美国商务部立案调查,2012年3月和5月反补贴、反倾销初裁出炉,前者为2.9%~4.73%,后者为31.14%~249.96%0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终裁,反补贴税率14.78%~15.97%,反倾销税率18.32%~249.96%02012年11月7日,TCC6名委员全票通过商务部终裁批准。
2012年11月30日,商务部签发“双反”制裁令,制裁正式生效,此举几乎导致中国光伏设备、产品完全退出美国市场,名噪一时的中国光伏企业一一塞维LDK、尚德电力就此一撅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