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本世纪中实现碳中和的共识和行动,不仅推动了能源革命,更将开启一场工业革命。全球工业体系在未来20-30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能源生产彻底转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使用能源的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比如高炉焦炭炼钢将转向绿色氢气炼钢,汽车和船舶的燃油动力将被电动和燃料电池技术取代,生物合成技术将取代化工技术生产零碳并且可回收降解的材料。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工业体系建立在高强度的碳排放之上,中国2019年碳排放达到了100亿吨,占全球排放约30%。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价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目前欧盟碳排放成本已经达到30欧元/吨二氧化碳,预测到2030年将在60-90欧元之间,当前的欧盟碳价格折合煤电的额外碳成本是0.23元/度,折合焦炭制钢的额外成本是400元/吨。欧盟即将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差价税。美国和英国也正在酝酿类似机制。如果中国制造不实现零碳转型,那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全球碳中和就是中国制造进一步腾飞的历史机遇。工业体系去碳化带来的重构,提供了中国高端制造业“换道超车”的机会,在交通领域,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正在取代德国擅长的发动机技术;在发电领域,中国的智能风机正在取代美国擅长的燃汽轮机;在材料领域,中国崛起的合成生物技术将超越传统的化工技术。
零碳新工业体系的基础是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国具备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提供数倍于中国经济之所需。三北地区的风电成本和青海等地的光伏成本已在0.2元/度以下,2023年成本将实现0.1元/度。如果中国充分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快打造基于零碳能源的新工业体系,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仅将获得“绿色通行证”,绕开碳关税,而且还因去碳而成本更低,中国制造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将从“人口红利”转向“绿能红利”,成为全球零碳新工业的中心。
中国具备了绿色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有助于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绿色产业,尤其表现在光伏与风力发电、储能与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和市场,也是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加上绿色智慧的能源基础设施,将会牵引中国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
零碳新工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大循环中取得优势地位,也将极大促进国内大循环,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和增长空间。低成本的零碳能源系统将有效降低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而且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保障了能源安全。在此之上的新工业体系也将具备更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工业体系将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独立安全,占据主动。
给2030年前碳达峰设定峰值,并根据峰值测算出年度的碳排放总量。只有清晰透明的总量目标体系,才有助于按行业逐层分解,才有助于碳配额的确定,才能让碳交易市场合理运行,为碳排放有效定价。
制定零碳新工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自己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的基础上,更需要分析该领域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壮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培育零碳能源在关键领域的应用技术。让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区域成为零碳新工业革命的“曼彻斯特”和“伯明翰”。让智能风机和光伏技术成为零碳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让工业领域零碳应用技术和装备成为新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车”和“纺纱机”,进一步释放“煤炭”和“蒸汽机”的效能优势。
责任编辑:肖舟
光伏行业最新动态,请关注索比光伏网微信公众号:GF-solarbe
投稿与新闻线索联系:010-68027865 刘小姐:news@solarb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