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自救
自“十二五”以来,中国相继推出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内需的措施,包括将“十二五”光伏装机量规划从最初的5GW多次上调至1.5GW。自2011年其设置《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及自去年10月起鼓励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并鼓励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控制无序低效产能、提高核心技术占比、减少对“两头在外”依赖和促进国内需求等多渠道入手,使国内光伏产业的大整合、大洗牌。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内需市场的容量扩张较预期要快得多,2010年在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占比仅2.01%,但近年来新增装机容量高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中占到1/4至1/3,仅今年一季度就实现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5GW,几乎相当于法国全部光伏发电量,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将新增光伏发电量11GW左右。
小仅如此,光伏产业国产化率也大幅提高至八成左右,“两头在外”的被动格局有所改变。与此同时,一些新老光伏企业也正努力拓展新兴市场。目前中国光伏总装机容量己突破33GW,政府目标至2020年达到1OOGW。
但毋庸讳言,光伏发电仍存在成本高、见效慢等弱点,小但对传统火电、水电、核电无竞争优势,甚至在绿色新兴能源中也是“高价货”。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在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环节都更加讲究效益和追求低成本,而对光伏并网、光伏能源应用环节的补贴、政策倾斜则仍小足以填平前述“大坑”。这小仅造成中国光伏产业“洗牌”过频过快,也让相当一部分光伏企业、尤其老牌“大而小强”的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效益小高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对英利、天合、晶澳、赛维等老牌企业而言,2005一2009年一直处于“填坑”即努力实现净利润为正值过程中,2010年几乎同时步入黄金期,但次年便“一夜回到解放前”。近几年情况逐渐好转,负利润开始缩小(有的己扭亏为盈),但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此次英利股价的暴跌始于英利自身证券备案文件中对自己财务状况的质疑。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光伏产业、企业“病去如抽丝”、隐忧犹在,另一方面也表明相关企业在经历一番风雨后变得渐趋规范、稳健。目前,一批新兴光伏企业正在崛起,且纷纷将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单纯注重组件、电池,向自主发电的下游倾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