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一带一路绿色能源产业最佳发展路径,增进两岸四地深港澳台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创新局(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坪山新区经济服务局、深圳市新能源行业协会、深圳市太阳能学会、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于2015年12月11-12日在深圳联合召开以“新发展,新绿地”为主题的2015两岸四地绿色能源协同创新论坛暨深圳第十届新能源科技年会。
会议经过11日一天的热烈研讨,12日,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就“关注太阳能,走向新生活”为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最近几年太阳能产业随着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崛起,反而是经过了一阵狂热之后,突然找不到了方向。
我今天的标题是“关注太阳能,走向新生活”。主要是讲我的学习之旅,2004年我进行了德国之旅,2009年我和中关村的一个教授作为中国的代表参加了中日韩三国论坛。之后在深圳和香港的合作中,我们提出大珠江三角洲优质生活圈,再到今天太阳能协会10周年的会议,我想以一个普通的公民的身份来谈一些体会。
今天我们第一个报告讲了互联网最热的方式,我觉得不管怎么样的商业模式,至少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要知道你的受众是谁。
你的受众到底是大众,是公共用户,还是公民体验,还是商业的方式……它是有区别的。
刚才李总在讲太阳能小镇的时候,我在下面问,你的小镇是工业小镇,还是示范性做样子的小镇,还是生活的小镇,这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到德国去,发现德国的生产模式非常先进,整个生产线上只有两三个人,而且它的废品率很低,能效很高,它整个的工厂环境也非常好。我们当时就是为了在深圳做一个太阳能基地和太阳能厂,所以去德国考察的,考察完以后,我们感觉他们的产业链非常强。
从最开始硅的提炼到最后做成产品,德国都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推广和宣传,将这些深入到常识层面和公民的意识里面。
德国的公共应用非常强,这边是一个厂房,厂房上面就是太阳能,路灯上面也有太阳能板,外墙也是太阳能板,它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德国看到它的产业链,从研发到产业,到原材料,各方面非常强。
我们看了德国以后,我有一个体会,我认为德国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量是全球之首,他们的发电量占全球的25%以上,分布式光伏发电商业屋顶占53%,居民占12%,工业占10%,地面集中电站25%。集中供电和商业屋顶的比例比较大。
他们在2000年就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在保障供给、优先接入、平衡电价、刺激投资方面有很多的保障,现在也有一些负面的说法,觉得这样做可能是把成本转嫁给用户,但这也只是一种说法。
德国在趋势模型、技术成熟、产业配套、应用推广、社会担当方面都有出色的成果。我们今天这个论坛上主要谈的都是技术性和产业性的东西,从政策层面来说,我们觉得应该关注公共政策,如果没有公共政策的话,我们很难有一个发展机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除了我们谈的创新、协调、开放以外,绿色和共享对太阳能的发展和我们行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支撑和影响力。
后来我参与了中日韩的3E论坛,也就是能源、经济和环境的研讨会,这里面提出的是中日区域性合作,当时提出东盟的10+1和10+3,那时候中日韩的关系还比较好。
在这个3E会议上,我们提出政府的责任是相当重要的。日韩也强调了科技支撑,他们认为教育和科技的力量能够给城市带来新的东西。另外也提出了产业配套和综合治理,他们希望把这些东西放在中日韩合作和东盟合作的大范围里。
在那个会上我做了一个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与创新的演讲,介绍珠江三角洲的创新模式,那个会议是2009年5月份在韩国大德特区做的,3E论坛是日本筑波科学城发起的论坛,在2006年到2010年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城的理念。
太阳能在低碳和新能源领域谈得很多,但是在低碳和新能源里面不单单是太阳能,有一些区域没有办法做太阳能,所以我们觉得用低碳、新能源的方式来做。太阳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说香港科大的教授提出来说,香港很难做风能,但是他们通过空间地理和其他的研究,发现在一些局部区域是可以做风能的,这样就需要转变风能设备的一些应用。
在绿色、低碳方面,我们也可以考虑,太阳能可以做贡献,但是它不是全部都可以做贡献,在太阳能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让它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在并网、资源配置、公共政策方面就有话语权,否则你一说话,别人就说太阳能是断断续续的,是没有办法解决全天候的。
在这个3E会议上,筑波提出要建立海外生态城市网,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担当他们的责任,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话语权,他们希望拉着中国、韩国一起,在欧洲的大舞台上有话语权。他们认为美国是在玩技术、玩霸权,欧洲是在玩理念,但是有时候也没办法做,但是他们认为在亚太地区,在中日韩中间可以实在的做几个城市的案例,大家都能够享受这样的成果。
大德研究开发区实际上是大田市的一个研究机构,韩国的首尔和朝鲜距离很近,所以他们曾经建议过要把首都移到大田,也因此他们所有的国家研究机构都在大田。日本筑波也是科技城,日本的各种研究院大部分都在筑波。首尔为了政治的问题,原来准备把第二首都放在大田。所以这两个城市提出来是以科研机构为代表提出来的,当时中国也请了中关村的代表去,我们作为深圳的代表,我们觉得可以去学习。
但是我们真的代表不了中国的科技,而且在太阳能领域,中国的科技还是在基础领域,目前在生产环节主要还是外包、代工和学习的过程中。但是今天我们看到这些产业也起来了,整个政策环境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非常冷静地看一看我们的效益。
我们现在说太阳能,它不能完整地构成一个体系,它可能还涉及到其它的能源方式,比方说我到美国的一所大学,他们就有一个绿色数据中心。它是由IBM做了一个全部由天然气做动力的发电,发电的热能用来制冷,换句话说它不用电,全部用天然气来做能源供应。
作为低碳城市,深圳更多的不是单一的太阳能交易,而是碳的交易。深圳是国家发改委的碳交易示范城市。通过碳交易的城市,我们希望碳交易更多是在公民之间的交易,住宅交易、家庭交易。
3E城市的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环境、能源、经济,也包括工业、政府管理、研发机构,也包括大学等等。他们在几届会议上都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就是到2030年,要减碳50%。
这里面太阳能是不可或缺的,是举足轻重的。整个城市系统也有一个完整的构建,而构建者更多关注的是生物质能源。
我们深圳有太阳能协会,还有低碳协会,还有循环经济协会,我们希望这些协会能够跨界地产生一些新的冲击和新的方式,这里面包括促进国家整体研究的作用。
面对全球气象问题,在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方向里面,已经作为了未来前沿科学和重点科学的关注点,加上这次世界气象大会上我们的承诺,这方面我们的投入会更多。我们应该关注生态、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香港提出来粤港共同合作的方式,韩国也提出希望做一个长期的合作体,对于国际合作基金,日本也希望能做一个基本的方案。
我们也希望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协调,建立民间的合作渠道和技术合作的平台,另外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另外先行先试,通过科技城市的示范作用,取得实质进展和经验积累。
目前大家都要各种各样的试点,试点都要政策,其实我们觉得政策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在这样的生活、生态、生产的环境中感觉到自己所住的是一个美好的城市,怎么才能不天天提心吊胆。大家怎么才能够有一个慢的生活节奏、有一个好的健康理念。所以这里我们提出关注3E协调发展,建设深港美丽家园。
我们的家园在珠江口,将来要打造大珠江三角洲的优质生活圈,包括绿色、环保、低碳、节能。为什么提出大珠江三角洲的优质生活圈呢?
2008年曾荫权提出深圳和香港共同建立国际大都会,深圳非常高兴,觉得香港终于回头来看深港关系了,走出了金融风暴的低谷了,而且看到了兄弟的关系。但是最后那句话北京是不同意的,北京说国际大都会可能会让外面模糊一国两制的概念,还是你做你的,他做他的。
到2008年珠江三角洲出了规划纲要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所有的规划。我们从来都认为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门,最后国家发改委说珠江三角洲不包括香港和澳门,香港都傻眼了,我不在珠江三角洲,我在哪里呢?
所以后来香港说,我叫大珠江三角洲,也就提出了大珠江三角洲优质生活圈的概念。就在那一年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香港说广东省有27所火力发电站,香港可否用资金和技术帮广东解决这些问题。结果广东不同意,就否决了这个方案。
在珠江三角洲有7万港商企业,他们通过生产力促进会提出在港商中间推广清洁生产。
你们提出了清洁生产的计划,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方案,香港就直接拿钱来支持你这一块。
我在当时也提了很多的提案和建议,实际上我们觉得,面向未来应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太阳能这个小范围的、专业的语境里面,我们把绿色、宜居、人文、智慧拿出来。
我这里不单讲技术,因为技术花钱就可以买到,请人花钱也能请到,但是你的绿色理念、宜居环境、人文文化和智慧怎么体现?
在太阳能发展中间,我们关注产业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也希望大家关注另外一点,就是怎么把太阳能的产品变成老百姓喜欢消费的产品,不光做得出来,还要好用,还要让大家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