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阜政发〔2015〕4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各单位:
经第十五届阜新市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阜新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阜新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阜新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辽宁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辽政发〔2015〕30号)部署和要求,加快构建阜新自主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全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驱动源泉,促进阜新全面转型振兴,结合我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构建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全市研发投入达到8亿元,力争总额实现翻一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力争实现翻一番。培育一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增长点,开发10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针对我市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构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提升经济与社会价值的“4+1”链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建设共性、专业、综合服务三类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支撑阜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液压装备、氟化工、皮革、铸造、煤化工等具备条件的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推进德尔、万达、金凯、振隆、晟宇等领军型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一批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根据企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研发活动;推进创新型组织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金融、知识产权等全方位专业服务。力争到2020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5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0个、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达到5个,三类创新平台共计达到20个。同时,开展100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起与阜新产业发展相适应、创新资源高效集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阜新产业发展现状,选择装备制造、氟化工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以引导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为目标,加快突破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装备制造业。在机械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中高端整机装备、系统和基础零部件,重点依托徐工机械、德尔汽车、辽宁翰石、驰宇石油、航天神坤、辽宁禾功、阜龙农机、中孚轻金属等企业,开展环保装备、石油钻井机械、矿山开采设备、农业机械、压铸机、空压机、砼搅拌站等整机装备的研发,发展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液压缸泵阀、液压支架、液压系统、铝合金铸件等产品。在高档数控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方面,重点依托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类企业,加大对伺服驱动装置、功能部件和零部件,以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置的研发力度,提升与沈阳、大连高档数控机床及自动化生产线企业配套能力。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方面,重点依托万达铸业、迪亚电子、亿金电子等企业,围绕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的输变电设备,开发高压开关铸铝壳体、电力电子元件、储能大电容等产品,搭建特高压输变电制造的配套体系。在电力配套方面,依托大金重工、华通管道、北辰电力、封闭母线厂等企业,重点发展风电、水电、核电配套设备,以及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封闭母线等产品。在通信网络线缆方面,依托信通线缆等企业,重点发展射频电缆、电视电缆、接入网用同轴电缆、光缆、数字通信电缆等产品,逐步形成为有线电视、国防、邮电、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及各有关产业配套的能力。
2.氟化工产业。重点依托金凯(辽宁)化工、恒通氟化学、天予化工、凯莱英医药等企业,加强高附加值的含氟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含氟树脂与氟橡胶等含氟聚合物、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后续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五氟化碘、氟碳醇、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含氟液晶材料等含氟精细化学品,发展氢氟酸、含氟特种气体及其延伸产品等无机氟化物,以及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和灭火剂的氟化烷烃及ODS替代品。
3.煤化工产业。重点依托大唐国际、国能化工、辽宁鑫河等企业,围绕煤制天然气主副产品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集群产业链,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如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
4.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高新开发区电子产业园内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大容量电容、新型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中高档机电组件、碳化硅及半导体器件等。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有关软件技术等。
5.铸造产业。重点依托阜蒙县铸造产业园内力达铸造、辽宁太克等企业,开发新型特色精密铸件、短流程铸件,为沈鼓集团、沈阳机床等通用及专用机械、机床及功能部件提供所需的配套产品,积极推进铸造产业向大吨位及精密铸造方向发展。
(三)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我市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互联网+”产业,引导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形成经济发展新支柱。
1.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重点依托高新开发区液压装备产业基地内徐工、德尔等企业,应用智能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快速原型和快速经济制造模具新技术等,重点发展具有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中高端整机装备、系统和基础零部件,加速工程机械、矿山设备、农业机械和石油机械等装备向中高端发展,重点开发主机配套用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液压、气动控制元件和系统。整体推进阜新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进程,开发应用先进制造系统及数控加工技术,包括:复合加工、组合加工、绿色制造、快速制造等有关装备和系统;CAD/CAPP/CAM/PDM技术在内的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应用软件、平台及工具,ERP管理软件,网络制造系统;智能型开放式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装备、数控编程软件和应用软件、数控加工、数控工艺在内的先进数控技术;中高档数控设备和关键功能部件及关键配套零部件技术等。
2.新能源产业。在开发高效、低成本太阳光伏电池技术与产品方面,重点依托康博阳光等企业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产品。包括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技术,大型(MW级以上)荒漠光伏电站技术,光伏建筑专用模块,专用控制、监测系统,自动向日跟踪系统,太阳能光伏村落和户用成套电源等。在开发风电场配套技术与产品方面,重点依托力迅风电、大金重工等企业开展风电塔筒、风资源评估分析、风电场设计和优化、风电场监视与控制、风电接入系统设计及电网稳定性分析、短期发电量预测及调度匹配、风电场平稳过渡及控制等技术和产品。在开发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与产品方面,重点依托辽宁迪亚、亿金电子等企业,开展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和有关技术产品的研发,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与有关产品,新型高容量、高功率大电容电池与有关产品,电池管理系统等。
3.新材料产业。在开发先进高分子材料方面,坚持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方向,着力开发高端含氟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发展化工新材料和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构筑上下游配套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业链、产品链。重点依托阜新恒通等企业发展聚四氟乙烯树脂;重点依托万达铸业、中孚轻金属、久星钛业等企业采用环保节能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及精密压铸技术生产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铝合金铸件、含钛材料;重点依托太平区新材料基地内企业研究开发节能与环保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高性能纤维产品、环境友好及可降解型纤维。同时,调整和提升传统建材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重点依托辽宁汉石等企业积极发展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依托辽宁广厦等企业开发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向高端化升级。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依托嘉隆电子、天琪电子等企业开发大容量化、高频化、智能化、方片化的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多功能化、智能控制化、绿色环保化的小型芯片和模块等。重点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牧渔、资源利用和管理、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等10个重点领域开发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推广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验证服务。
5.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支持皮革、氟化工、板材家具等行业采用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以及工艺过程中废气、废水、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实现清洁化生产。重点依托徐工集团、辽宁翔宇等企业研发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完善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工业节能、水污染防治、固废资源化等领域产品开发、示范与推广。
6.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依托阜新蒙药、辽宁天士力等企业,应用新型中药提取精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和装备、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与技术等,重点发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组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1—6类中药新药。对疗效确切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民族用药新品种进行开发及二次开发,实现现代中药关键技术突破。
(四)全力促进现代农业创新提升
以建设东北重要的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城市为目标,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重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全市农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
1.实施农业种业创新工程。加强与涉农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在阜新开展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工作,结合阜新实际重点选育玉米、花生、水稻、树莓、甘薯等优良品种。“十三五”期间力争选育10个左右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新品种。
2.强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推进粮食丰产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及大面积推广,开展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及林果业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重点解决树莓新品种引进驯化、栽培技术、机械采摘、深加工工艺及产品开发等系列关键技术。“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10项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
3.推进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和科技共建工作。组织各层次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组建10个科技特派团,建设20个科技示范基地。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发展以实用技术为主导的农民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探索“互联网+农业”等农业发展新模式,为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科技特派、农民技术员培养、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4.科技支撑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合作搭建科技支撑平台,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请进专家100人。同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每年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项以上。
5.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引导涉农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改造新工艺、打造名牌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帮助,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订单农户”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提升振隆土特产、小东北食品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阜龙农机、辽宁禾功等企业开发研制树莓采摘机、玉米和花生播种机与收获机等新产品;引进和培育开发花生、树莓、果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五)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
1.加强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建设。搭建具有四大创新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培训平台),构建集科技查新、科技管理、科技专家库于一体的科技条件资质平台和众创空间知识产权创业服务平台,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到2020年,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10亿元。全市力争培育医疗器械、投融资、互联网、科技中介和知识产权等5户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和机构。
2.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的管理,不断提升孵化和服务能力,同时吸引高新区、产业集群、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同投资科技孵化器建设,加速辽宁工大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和新材料园区等孵化器建设。到2020年,计划每年新孵化企业20家,累计毕业企业100家。
3.加强省级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辽宁煤矿采掘装备与液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煤矿重大动力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2个高端产品研发基地。到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批准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5户,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户,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户。
(六)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先导示范作用,积极推进高新区全面参与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分批选择氟产业开发区、细河工业产业基地等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资源比较丰富的产业园区纳入到高新区,发挥其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施高新区创新创业示范工程,支持高新区在现有国家液压装备产业化基地研发检测中心基础上,整合有关资源成立“阜新液压装备技术研究院”,为引进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带成果到我市创业。坚持推进液压产业集群向整机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形成集聚效应,进而推动高新区建设创新型产业园区,引导全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推进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完善公共研发检测服务平台各项功能。
(七)力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推动全市创新创业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
1.加快构建一批众创空间。以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按照众创空间要求进行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孵化服务能力优良的众创空间。以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与社会力量联合,构建一批投资促进、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载体,运用“互联网+”创业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众创空间。到2016年末,在辽宁工大、高新区搭建2个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各县区至少建成1个孵化服务能力优良的品牌化众创空间。到2020年,实现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投入运营20家以上。
2.全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辽宁工大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完善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保障。完善“创客空间”、“工大咖啡”和“实客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的服务功能,增加创业论坛、电子商务等内容。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专业机构合作搭建金融与融资、人事代理、工商注册、知识产权等中介代理服务平台。三年内遴选100名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作为创业导师,培养300名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
3.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组织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开阔企业创新创业思路;举办全市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支持辽宁工大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各类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我市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八)持续推进科技惠民工程
1.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积极推进人口健康与卫生科研工作,推进“辽宁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针对区域性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综合干预治疗,遴选一批成熟、适宜、先进的技术,开展规模化科技惠民工程。支持高新区申报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利用报纸、电台、网站等主流媒体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典型创新人物和重大科技成果等宣传报道力度,营造鼓励探索、勇于创新的创新氛围。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普之冬”等大型专题科普活动,推动科普教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三五”末期省级科普基地总数达到10家以上;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九)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综合运用鼓励发明创造的政策措施,稳步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及质量。面向氟化工、煤化工等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深度挖掘知识产权创新源,在关键技术领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储备。到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保持10%的水平,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0%,力争实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一番的目标。
2.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搭建以专利检索分析、成果推介、信息管理、质押融资为主要功能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校企专利转移转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推进高校发明专利转化应用,鼓励高校以实施许可、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促进高校专利成果运用和转化;支持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广泛参与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产品,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发明专利转化率8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深化院地合作。以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阜新中心为载体,深入推进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沈阳金属所、大连化物所等“国家队”的合作对接,加强与“两院十校”的沟通联系,加速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利用中科院的技术人才优势,力争在氟化工等重点产业基地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阜新转移转化,到2020年,与中科院联合实施20项以上高科技项目。
2.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建设多种形式、满足多种需求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0年省级联盟试点达到2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到2020年,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5家,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中心达到3个,辽宁工大科技园服务孵化功能更加完备。
3.推进科技对外合作交流。有效利用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鼓励支持德尔、振隆、天源钢球等企业与域外大学、研发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交流,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海外学子创业周、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合作项目。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制定《阜新市市委 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阜委发〔2015〕17号)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落实,形成协同配套的创新政策体系。
2.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辽科发〔2014〕46号),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产业、项目、平台、人才和基地“五位一体”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制定出台《阜新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阜科发〔2015〕6号)等政策规定,实施科技计划全流程闭环管理,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使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健全科技创新统筹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明确各行业、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广泛掌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意见。加强市、县联动,会同各县区研究确定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重点。
(三)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梳理我市人才需求,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和团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项目的支持。力争到2020年,引进科技创新团队5个,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人。
2.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力争到2020年,依托省各类科技计划、平台建设和基金计划,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50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00人。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在阜新落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在人才培养、流动、使用、评价等环节上完善机制、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全市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对口专业建设,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吻合。充分发挥阜新职教集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引企入校、送教入企、试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合作方式形成多层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
(四)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探索科技资金激励创新新方式。以国务院设立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契机,设立阜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方式,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更多地参与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行科技资金后补助制度,支持不完全竞争领域研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推进辽宁工大设立大学科技园种子基金,支持师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开展“创新券”工作,在条件成熟的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先行开展“创新券”试点工作。
2.推进科技金融相结合。构建以商业银行为龙头,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和券商等为补充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搭建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为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加速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以启动省内国家级高新区第二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为契机,积极参与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高新区内“阜新科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建设,为液压产业基地内的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产品,并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范围;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工作,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到“十三五”末期,建设完整的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4.推进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工作。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筛选和培育工作,引导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创新型、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在创业板上市。到2020年,力争全市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挂牌融资企业达到40户。基本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