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机制方面,由于存在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技术现状等一系列差异,各国所持立场多不相同,博弈仍是全球气候谈判的主旋律。由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较强的全球性和外部性,国际合作在理论和制度上却仍留有空间,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一方面,部分研究对现存的国际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Helm指出京都议定书体系基于碳生产,并非碳消耗,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碳足迹问题;另一方面,部分研究从理论框架等角度对各国如何求同存异,进一步增强共识提出政策建议,例如,Soeder探讨了限制参会代表总额、完善谈判制度对于达成国际共识的潜在作用。
作为国际博弈以及地区合作的具体体现,碳关税和碳市场等国际政策机制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评估当前国际减排政策已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大量研究评估了欧盟碳排放市场(EU-ETS),认为ETS对于欧盟实现减排目标,降低减排成本的作用是有效的[15]。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已经开展的碳排放交易试点以及未来可能建立的全国碳交易市场[16]。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协议对于碳减排的作用和激励不足,需要多层次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碳排放交易合作。
能源体系变革与低碳发展路径
全球正在酝酿以能源体系变革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将引发世界范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能源和排放的依赖,实现生态文明下经济社会的低碳化发展是全球解决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较多研究通过模型模拟与实证检验等途径对经济发展和能源排放的去耦化问题作出分析,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例如,Contestabile对全球86个国家近50年之间GDP、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等与总排放、人均排放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有部分去耦,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性显著。此外,有学者对1960~2008年全球150多个国家的GDP与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放与经济的增长不具有对称性,经济增长模式对于排放的影响较经济发展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探讨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看到国际贸易在重塑全球碳排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为隐含性碳排放。当前,由于各个国家采取松紧不同的减排政策,导致发达国家往往将高碳密度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最后通过进口高碳密度产品从而达到节能减排。Fischer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过去20年中发达国家在产品进口中隐含性碳排放已经超过其本土的减排量。Jakob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碳进口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明显,碳出口国社会福利受损的现状。
原标题:当前能源与气候变化的主要热点和趋势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