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下发讨论稿,计划在未来5年逐步下调光伏发电和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初步方案是将一类/二类/三类资源区的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从2015年的人民币0.9/0.95/1.0元每千瓦时下调至2020年的0.72/0.80/0.90元每千瓦时,隐含年降幅为2-4%。新政策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执行。
中投顾问董事、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光伏发电产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尴尬处境。一方面,4月起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下调平均每千瓦时约2分钱,全国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1.8分钱,给新能源发电带来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迟迟不到位的发电端补贴资金也在困扰行业发展。目前中国补贴拖欠近200亿元,其中仅15家光伏电站营运商的光伏补贴拖欠额度已超过100亿元。补贴犹如企业的营养液,补贴不到位,企业营养不足,发展道路格外艰难。
此外,居高不下的弃光率给企业带来又一沉重打击。企业花费巨资建设光伏电站,但由于并网难、电网建设延宕等原因,电站发出的电无法向外输出,企业陷入“自主烧钱”经营怪圈。今年1~9月,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306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30亿千瓦时,弃光率为10%;弃光现象主要发生在甘肃和新疆地区,甘肃省弃光电量17.6亿千瓦时,弃光率居然高达28%,新疆(含兵团)弃光电量达到10.4亿千瓦时,弃光率为20%。企业生存空间逐步压缩,再加上电价下调,光伏企业的生存环境继续恶化,光伏发电产业必将面临重新洗牌。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优胜劣汰更利于行业发展。
行业洗牌加速
行业发展不理智,为调整行业回归正常轨道,行业洗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伏发电产业是一个集技术、资金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要高技术、大规模、全产业链。面对电价下调,那些具有大规模、高技术的大型企业还能幸存,然而自身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光伏产业可能面临淘汰或者被收购的风险。行业重新洗牌一方面能够提高光伏行业集中度,催生行业巨头,从而扩大我国全球光伏产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行业内兼并重组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缓解我国光伏产能过剩问题。由于政府政策鼓动,企业争先涌向光伏产业,导致我国光伏产能极大过剩。目前全国产能已经超过40GW左右,而市场消化能力只在20GW左右。
缓解“逆替代”平价上网
当前煤电价格下调预期强烈,给光伏发电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存在短期内传统能源“逆替代”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但是就讨论稿的电价下调来看,此种担忧未来或将不会发生。一方面,国家在新能源发电上的投入较大,并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煤炭占比已经从几年前的80%下降到了75%,为延续节能减排效果,国家或将采取行政手段约束企业采用新能源发电;另一方面光伏发电电价下调,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的用电经营成本,在政策的管束下,同时受制于社会监管,企业选择新能源发电更适应企业未来长久发展。
有效避免装机潮
每年第四季度几乎都会发生“抢装潮”,而“抢装”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短期内大规模装机加剧并网问题,导致弃风限电现象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抢装”还将推高项目建设成本,带来融资压力。此外项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存在安全隐患。根据此次拟定的标杆电价执行时间来看,预计今年将不会发生装机潮。2016年1月1日前备案,并于2016年4月1日前并网发电的项目将享受2015年的上网电价,可见今年光伏装机到并网的时间非常短促,抢装时间有限。“抢装”时间不充分,且抢装失败后,企业将实行新的电价政策,企业收益将减少,因此推测出今年将不会发生“装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