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光伏人最感到自豪的是在中国所有的制造行业内,只有光伏行业做得最大、最好,这也是我们李总理最骄傲的一个行业。我们也非常期待CQC能够成为行业的一个引领者,一个兼顾者,为我们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我们常州天合光能双玻组件在大型地面电站当中应用的报告。
开始我的报告之前我说两句题外话。说到我们光伏组件,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非常尊重的一位老先生,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沈辉教授。沈辉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我们光伏行业特别是我们组件、电池方面的研究,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很多的硕士、博士,为推动我们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沈老师近几年来一直都在搜集在中国使用了三四年以上的组件。
搜集这些组件的目的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作为一个组件制造商,或者是我们在座的所有光伏从业人员,对组件可以使用25年可能并不陌生。但是用沈老师的话说,我们谁又真正认真想过,这25年是怎么来的?我们光伏组件的寿命是不是就是25年?
沈老师在全国可能搜集了大概有3000片,可能从八几年就开始使用到现在的组件,有在西北的,有在海南的,有在华东的。不同地方的组件分析以后,表现最好的有使用28年以后衰减仅仅只有6%。那么我们还能够说我们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是25年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到底应该是多少?虽然现在每个厂家给我们每个做过的指标,是实验室里面25度,1000不到的情况下,实验室里面做出来的265瓦。但是真正在真实的环境下,不同的环境下它的发电水平到底是怎么样?这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的组件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气候环境之下,我们的很多数据还不够清晰,认识还不够完善。
在刚才我们CQC的张工也提出来要做野外研究站,包括我们孙总在致辞里也说,我们天合大概要做5个野外的实验站。这些研究方面的投入,都想证明一个问题,或者说解决我们光伏组件长期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应用环境下,组件真实的工作能力、表现能力。包括在欧洲,大概有300个野外的实验站,在日本大概有36个野外的实验站。从这些发达国家来看,起码有一点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认同的。我还是回到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中国既然把国内的光伏市场当作全球最大的一个光伏市场,那我们更应该精耕细作,要对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场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那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题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组件?从这个地方我也抛开我站在天合这个角度。不是说天合的一定好,或者说晶科的一定好。我们抛开品牌或者生产厂商的质量,我们看一个产品的结构、设计和气候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选择一个好的组件有三个标准。作为电站投资人来讲,收益肯定是第一位的。第二,毋庸置疑,好的结果才能够对25年的收益有一个好的保证。第三,我们本来做绿色产业,做环保行业,那么肯定是更环保,更易回收,这也是我们新能源行业投资企业的一个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心。我想,这三点应该是我们选择一个好的组件的三个最基本的标准。
第二个方面我来讲一下组件常见的一些问题。说到组件的常见问题,不可回避的要先讲一下中国几个区域气候的态度。刚才张工也讲到中国的一些气候特征。从组件厂商这边来归类,可能和我们传统的气候分类有一些差异。我们更多的结合我们组件的表现,比较相关的一些,包括昼夜温差、平均气温等因素。我们大概分成六个区域,一个是西北区域,当然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西北区域的特点,干旱、冰雹、风沙。西南地区可能是暴雨、低温、湿冷、冰雹、台风。还有华南地区可能是高温、高湿,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可能是雪感。每一个地区,应该说都对我们组件的某一些方面,有一些不同的影响。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西北地区,冬寒夏暖,凉温差比较大,热温差也比较大,占比比较好。可能在华南地区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西北就没有问题。但是西北日照强、紫外线强、风沙天气比较多。在东北地区,相对来说东北地区整个自然环境对组件的影响不大,为什么单独把它列出来?主要是考虑雪感。我们到欧洲的组件往往会有两个规格,一个是雪感3600帕,一个是5400帕。像汉堡以北的北欧,特别要提出的一个指标就是5400帕的雪感。我们内部也曾经了解过,西北这边天气比较冷,相对来说雪感其实还不是特别严重,东北这方面可能问题更严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