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润光伏成立于2004年,当年是一个家族企业,主要以晶体硅的拉棒、铸锭生产和切片环节为主。杨怀进和他的团队5年后加盟企业时,正是经济危机蔓延的光伏产业低谷期,“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当时的海润岌岌可危。”杨怀进回忆说,团队加盟后,对企业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我们先后对企业进行了融资扩产、借壳上市、战略转型和定向增发,并在2011年停止了扩产,将原规划的在太仓和合肥的产能降低了一半。同时,前瞻性地将公司的发展盈利放在终端的电站开发上。”
在安徽国开行的支持下,海润先后在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美国、日本、英国开发了将近200MW的电站项目,从2012年开始全面进入国内电站项目的开发投资。2014年9月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在行业低迷且资本市场不看好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38亿元定向增发,成为江苏史上第五、无锡第一的单笔最大额度的再融资,为海润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海润发展平稳,全球开发投资电站超过1.3GW,总投资将近200亿元人民币,具备了GW级/年的电站开发能力,全球电站项目储备超过10GW。
从尚德、晶澳,再到海润,杨怀进在光伏行业根植了16年,历经了行业的波澜起伏,很多光伏人形容他是行业的“前辈级人物”、“先行者”、“第一人”、“中国光伏产业的拓荒者”。而事实上,杨怀进对于国内的光伏行业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它存在的弊端,面临的机遇,未来的发展,杨怀进一直在思考着......
杨怀进问答实录:
一、“中国的光伏行业还很混乱,制造业不挣钱,技术没突破,都在靠路条保生存”
凤凰无锡:作为一个光伏行业的先行者,您对目前光伏行业最有发言权,您对中国光伏行业的现状有何评价?
杨怀进: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似乎大家都很纠结目前这样的混乱局面:制造业不挣钱,技术好像也没有突破,各家都在指望国家在电站端多发路条,然后又都在抢路条、建电站保生存,国家政府部门和不知情的人认为光伏产业是靠政府财政补贴在发财,各自都在简单扩大项目建设规模,以上确实是事实。
但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光伏作为新能源的必要性:这个其实不需要争论,西方国家过去十多年已经用高成本证明给我们看了,比如德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光伏占26%)。据美国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因为空气污染,PM2.5每年造成160万人死亡,而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是100万人,我国统计数据也是30到50万人。尽管数据有差别,但人类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二、“中国光伏在‘走出去’的方向上有了传统市场区域以外的‘新大陆’”。
凤凰无锡: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光伏行业的竞争力如何?您对此是什么看法?
杨怀进:关于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光伏行业的竞争力,我的看法一直是比较积极的。
首先从制造产业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全人类的光伏应用推广速度如此之快都是以中国光伏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中国光伏规模化、产业化大发展的这段历史,光伏成本不会在短期内下降到世界各地补贴得起的程度。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国大陆本身的光伏项目建设资源充裕,加上在国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制造成本的逐步降低和产品转换率的稳步提升都使得中国光伏的应用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高层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沿线均为像当初的中国一样产业和应用待发展且成长性较高的国家,因此,中国光伏也乘此东风在“走出去”的方向上有了传统市场区域之外的“新大陆”、新机遇,比如说印度,其需求和发展空间甚至都要超过中国。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重复中国光伏制造的历史,提早布局可占稳先机。”
凤凰无锡:高层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很多企业认为,这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是一大历史机遇,对此您的看法如何?要想在机遇中夺得先机,我们的光伏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杨怀进:我是赞同这种看法的。光伏最早是以欧洲等国的政策支持而打开应用端的,但当时光伏成本还处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光伏应用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还是有一个比较高的成本门槛的,但是现在的光伏成本足可以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推广了,尤其对于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印度,人口众多、其他类能源资源贫乏且缺电少电地区较多,唯一现实有效解决多种经济发展问题的就是发展光伏产业。
此外,在制造方面,我们大都了解其在中国规模化发展头十年的盛况,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光伏制造,就是重复当年中国光伏制造的历史。因此我认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早布局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产业制造和应用端的开发建设,占稳我国国家政策和周边国家的市场先机。
四、“光伏人要深刻领会和执行好高层领导的大思维,要深刻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凤凰无锡:国家对光伏行业政策出台密集,对此您怎么看?它的优劣在哪?
杨怀进:虽然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过一些边实施边调整的过程,但是我们要看到相关部门对于发展光伏应用的迫切和决心。国家过去几年发那么多文件不是简单扶持光伏产业,而是高层领导清醒地意识到生存环境的严峻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头等大事,没有哪个战略比人类生存更重要的战略了吧?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执行好高层领导的大思维,要深刻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