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五个方面的反思。
第一,虽然方向正确,但是我们步子迈得太快了,欲速而不达,拔苗助长早晚会出问题。与我们水电项目过去遭遇的磨难不同,我们一开始进入光伏产业是异常顺利的,这让我们低估了挑战。我们多数高管都是传统水电站出身的,大家对薄膜发电产业实际运营的复杂性、艰巨性估计不足,对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资金需求等估计不足,快速的发展扩张导致汉能的内部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跟不上,无法满足汉能高速发展的要求。
光伏产业的兴起让中国搭上了能源革新的快车,汉能是这一历史机遇的宠儿。汉能选择的薄膜发电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领跑固然令人欣慰,但缺点就是没有任何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完全得靠自己摸索。从2009年至今,汉能已经投进去几百亿了,远远超过了金安桥水电站建设的投资,其中相当一部分的资金也是金安桥水电站等水电的收益。在这样的投入之下,一方面,企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但另一方面,也使战线拉得太长,摊子过大,再加上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反倾销阻击、国内光伏市场正处在优化调整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二,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过度强调了规模投资作用,忽视了市场营销能力建设。汉能靠水电起家,业务模式是B2B模式,水电站建好了,等着卖电收钱就行了,从来没担心过市场。现在做薄膜太阳能产品,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薄膜发电面向的市场更加广阔,拥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市场应用方式,客户和最终的用户是我们服务的主体和核心,没有他们的认可,我们就不会有效益,也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转型为真正以客户和用户导向的公司。现在,我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能卖得出去吗?”如果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我们就停一停、缓一缓,不能盲目冒进。
第三、汉能管理架构复杂,“大企业病”严重。汉能过去有七个子集团,各管一摊,条块分割,横竖交叉,层级很多,审批和决策流程冗长,决策速度太慢,无法对市场状况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组织庞大,研、产、供、销割裂,资源和管理没有有效地进行整合,自然也没人对整体结果负责,也自然会人浮于事,呈现出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大企业病”。没有一套科学完善、高效运营的管理机制,怎么行呢?!
第四,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关键岗位缺乏专业人才。汉能不缺人才,人人是人才,这几年公司也招聘了大量人才,公司给了优厚的待遇,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本来文化背景各异,融合在一起需要时间,更需要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同时,我们一些关键岗位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各领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综合专业管理人才。我不反对“任人唯亲”,企业必须要用忠诚的人,但“亲”的人也要结合能力和经验来使用,“任人唯亲”要与“唯才适用”相结合。
第五,开放度不够,缺乏同业价值链的整合合作开发。我们做水电时,低调务实、自我封闭的风格有助于公司发展。但是,当进入全产业链、多环节布局、以客户为导向的薄膜发电领域,这种自我封闭的风格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薄膜发电产业链条长,每个环节都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市场拓展难度。仅仅靠汉能一家企业,再大的实力也很难把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而汉能一直都是自己埋头苦干,专注于技术并购,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业,都是自己做,很少进行同业价值链的整合合作开发;所采取的融资模式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