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得益于市场环境的向好和政策的支持,光伏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上游企业纷纷扭亏为盈,发展的重心逐渐转向下游电站,相关行业资本也开始进入光伏行业。
尽管如此,融资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光伏电站的开发为例,初期所需投资巨大,而收益则是在未来漫长的运营期间逐渐实现的,项目回收期往往长达7,8年。这样的现金流结构特点,使大笔资金沉淀在项目中,无法可持续发展。
从项目现金流特点来说,可再生能源电站收益稳定、可预期,呈现出很强的固定收益产品的特点。在欧美市场,以风电和光伏项目为标的资产,已发展出多种形式的证券化、金融化工具。这一方面解决了可再生能源行业融资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类别。
在我国,银行间接融资对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力度有限,发展电站金融化成为解决行业融资难的一条出路。而要实现金融化,就要站在资本市场的视角考量电站项目的特点。为什么欧美光伏电站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借用一个互联网概念,“用户体验”好。
“黑箱子”的“用户体验”
投资者考量一种金融产品,往往只考虑有限的几个因素。对于债券,只要知道期限、息票利率、付息期间等要素;对于股票,只关心股价、市值、每股盈利等信息。纵然发股发债的公司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状况千差万别,投资者依然无需关注太多具体的细节,一切宏观的、行业的以及企业经营的变化,都会在上述几个有限的简单指标中得到反映。换句话说,经历几百年的发展,股票和债券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用户体验”最好的金融工具。
“用户体验”的观念来源于互联网行业。一款产品若想受到欢迎,就得下功夫把客户最关心的事情收敛到简单的有限的几个点上。产品本身作为一个黑箱子,其内部复杂的结构和机制,应该被产品开发者妥善处理和封装;面向用户的,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三两个开关和指示灯。这样一来,用户只需把握几个简单参数,就能掌控整个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