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考验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各路资本正密集进入光伏电站领域,其中不乏恒大、中民投这样的大手笔投资者。
此外,类似中国平安、国开金融、红杉资本等金融资本,也在布局光伏电站项目投资。
这也意味着,在仅仅三四年的时间里,中国光伏电站市场的投资格局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刚开始的单一企业年均投资数十兆瓦的规模,已经跃至吉瓦甚至数吉瓦的规模。并且,后一种趋势,正有成为主流的架势。
不过,就现有的一些案例来看,对于这种年投资项目规模过大的专业化的电站运营模式而言,除了个别企业在包括融资等综合实力方面相对较强外,在包括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上,却并未有太多的动作。
因此,对于这些财大气粗的投资者而言,如何能够凭借其自身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在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生态链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布局和搭建,尤其是在围绕电站的交易、资产证券化、产品金融化方面,若能有更多创新,则绝对是整个行业发展的福音。
不过,这也对这些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长期耕耘的决心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互联网+”大热下的“内功”不足
对于大部分在这些领域雄心勃勃的光伏企业而言,前景是否真有描述的那么乐观,可能尚待时间的验证。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来自于限电,尤其是为了破解行业融资难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
背靠“互联网+”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东风,与之相关的概念,在光伏业也变得炙手可热。
近日,阳光电源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与阿里云在智能运维领域、能源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合作。
而类似阳光电源、阿里云这种高调进入智能运维、能源互联网的,并非孤例,近期已有诸多上市公司发布过与之相关的公告。包括彩虹精化、爱康科技、科华恒盛等公司都纷纷表示,将把能源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作为未来的一个业务重心。
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一些企业甚至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众筹,来进行电站的融资。
对于整个光伏行业而言,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能源互联网,除了有利于破解光伏电站的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问题外,更大的意义则在于延伸以及创新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并充分发掘以及发挥整个行业的附加值。
不过,对于大部分在这些领域雄心勃勃的光伏企业而言,前景是否真有描述的那么乐观,可能尚待时间的验证。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来自于限电,尤其是为了破解行业融资难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
而在经济放缓带来的用电量下滑这一大背景下,短期内,限电问题获得完全解决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目前来看,解决限电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段。技术方面,实现光伏发电的可预测、可控制,以为优化调度提供前提和基础;消纳方面,加大电网的建设以及通过开发一些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增加本地对光伏电力的应用。
此外,则还有通过政策上的机制设计,来提高对新能源并网电量的收购比例。
在这方面,内蒙古率先做出了一些尝试。根据最新下发的相关通知,内蒙古称,2015年各盟市区域内太阳能光伏发电限电率控制在6%以内,今后力争限电率长期维持在6%以内。